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什么是中医,中医算不算科学 -- 陈王奋起

  • 共: 💬 111 🌺 473 🌵 6
你这回答的前半部有点跑题,而且开始偷换论点了

咱们之前并不是讨论双盲是不是更严格的方法,而是讨论疗效是不是最好的验证方法。

我:疗效就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中西医是两个体系,不应强求用西医的理论逻辑去验证中医的疗效

你:否认。双盲才是最严格的验证方法,中医的“广为人知”不是严格的验证

我:双盲就是对疗效的验证

你:没有比“双盲”更严格的方法了,仅此而已。

你看你说到现在,把问题偷换成双盲是不是更严格的方法,而不是去讨论疗效就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了。

这里再多说一句,双盲也并非最严格的验证方法,存在的不确定性我上面回答过,双盲之外还有三盲、四盲的验证方法,显然比双盲更严格。具体方法你可以自行百度。

这里你有个误区,就是认为双盲是西医独有的,所以是科学的,而中医没有双盲,但这并非事实。明朝永乐年代,刘完素将60余种药物分为四组,每组15种,分别给四个死囚服用,观察其反应。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类似于现代的双盲试验,比现代的双盲试验早了几百年。

你另一个误区,则是没搞清双盲的用途。双盲一般是用在新药临床试验上,就是通过治疗结果来验证药的效果。后期药的使用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双盲试验的需求。而中药的有效性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筛选验证过的,现在通行的使用的药方都是在中医师和病人的长期使用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的验证难道不比仅仅几年的双盲临床试验的现代西药更科学吗?

何况中药最初的使用,也并非不经试验,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就不说了。李时珍尝百草那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这些药方的使用中,古代中医多采用观察法,即通过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呼吸反应和药物反应等方法来判断药物是否有效或者有害,并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用性味归经这样的定性归类来描述药物的特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以及酸、苦、甘、辛、咸等味道;归经则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作用于哪些经络和脏腑,无非就是没有现代各种仪器来定性定量观察而已。现代西医也不过就是通过验血、验尿、CT、x光机、心电等仪器把观察结果定量化而已。

后半部分你举例的发热,也并非你认为的简单就是个免疫系统的反应。事实上现代西医对发热仍然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很多发热只能简单地归入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简称为FUO)。而且只能就发热而治疗发热,西医只能对FUO的已知病因进行罗列,临床治疗上需要医生去用排除法治疗。这里简单罗列下FUO的已知病因:

1.感染

1.1局部化脓性感染

1.1.1阑尾炎

1.1.2猫抓病

1.1.3胆管炎

1.1.4胆囊炎

1.1.5牙脓肿[根尖周、牙周、牙龈、冠周、牙周牙髓联合等]

1.1.6憩室炎/脓肿

1.1.7小囊脓肿

1.1 8肝脓肿

1.1.9肠系膜淋巴结炎

1.1.10骨髓炎

1.1.11胰腺脓肿

1.1.12盆腔炎

1.1.13肾周/肾内脓肿

1.1.14前列腺脓肿

1.1.15肾性软骨病

1.1.16鼻窦炎

1.1.17膈下脓肿

1.1.18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1.1.19输卵管卵巢脓肿

1.2血管内感染

1.2.1细菌性主动脉炎

1.2.2细菌性心内膜炎

1.2.3血管导管感染

1.3全身性细菌感染

1.3.1巴尔通体病

1.3.2布鲁氏菌病

1.3.3弯曲杆菌感染

1.3.4猫抓病/细菌性血管瘤病 (B. henselae)

1.3.5淋球菌

1.3.6军团病

1.3.7钩端螺旋体病

1.3.8李斯特菌病

1.3.9莱姆病

1.3.10类鼻疽

1.3.11脑膜炎球菌血症

1.3.12鼠咬热

1.3.13回归热

1.3.14沙门氏菌病

1.3.15梅毒

1.3.16兔热病

1.3.17伤寒

1.3.18弧菌

1.3.19耶尔森氏菌感染

1.4分枝杆菌感染

1.4.1M. avium/M. 细胞内感染

1.4.2其他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1.4.3结核病

1.5其他细菌感染

1.5.1放线菌病

1.5.2细菌性血管瘤病

1.5.3诺卡菌病

1.5.4惠普尔病

1.6立克次体感染

1.6.1无形体病

1.6.2埃立克体病

1.6.3鼠斑疹伤寒

1.6.4Q热

1.6.5立克次体痘

1.6.6落基山斑疹热

1.6.7擦伤斑疹伤寒

1.7衣原体感染

1.7.1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1.7.2鹦鹉热

1.7.3TWAR(肺炎衣原体)感染

1.8病毒感染

1.8.1基孔肯雅热

1.8.2科罗拉多蜱热

1.8.3柯萨奇 B 病毒感染

1.8.4巨细胞病毒感染

1.8.5登革热

1.8.6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1.8.7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1.8.8艾滋病毒感染

1.8.9人类疱疹病毒 6 型感染

1.8.10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1.8.11细小病毒 B19 感染

1.8.12小核糖核酸病毒

1.9真菌感染

1.9.1曲霉病

1.9.2芽生菌病

1.9.3念珠菌病

1.9.4球孢子菌病

1.9.5隐球菌病

1.9.6组织胞浆菌病

1.9.7毛霉菌病

1.9.8副球孢子菌病

1.9.10肺孢子菌肺炎

1.9.11孢子丝菌病

1.10寄生虫感染

1.10.1阿米巴病

1.10.2巴贝斯虫病

1.10.3恰加斯病

1.10.4利什曼病

1.10.5疟疾

1.10.6类圆线虫病

1.10.7弓蛔虫病

1.10.8弓形虫病

1.10.9旋毛虫病

2.肿瘤

2.1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2.1.1淀粉样变性

2.1.2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淋巴瘤

2.1.3卡斯尔曼病

2.1.4霍奇金淋巴瘤

2.1.5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1.6白血病

2.1.7淋巴瘤样肉芽肿

2.1.8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2.1.9多发性骨髓瘤

2.1.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1.12骨髓纤维化

2.1.13非霍奇金淋巴瘤

2.1.14浆细胞瘤

2.1.15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2.1.16镰状细胞病的血管闭塞危象

2.2实体瘤

2.2.1结肠癌

2.2.2肾细胞癌

2.2.3胰腺癌

2.2.4肝癌

2.2.5肉瘤

2.2.6胆癌

2.2.7大多数实体瘤和转移瘤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 FUO 是:乳腺癌、结肠癌、肝细胞癌、肺癌、胰腺癌和肾细胞癌。

2.3良性肿瘤

2.3.1心房粘液瘤

2.3.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2.3.3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2.3.4颅咽管瘤

2.3.5Gardner 综合征皮样肿瘤坏死

3.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3.1系统性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3.1.1强直性脊柱炎

3.1.2抗磷脂综合征

3.1.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1.4自身免疫性肝炎

3.1.5白塞氏病

3.1.6冷球蛋白血症

3.1.7皮肌炎

3.1.8费尔蒂综合征

3.1.9痛风

3.1.1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3.1.11多发性肌炎

3.1.12伪痛风

3.1.13反应性关节炎

3.1.14复发性多软骨炎

3.1.15风湿热

3.1.16类风湿性关节炎

3.1.17干燥综合征

3.1.18系统性红斑狼疮

3.1.19Vogt-Koyanagi-Harada 病

3.2血管炎

3.2.1过敏性血管炎

3.2.2嗜酸性肉芽肿伴多血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

3.2.3巨细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

3.2.4肉芽肿伴多血管炎

3.2.5川崎病

3.2.6过敏性血管炎

3.2.7结节性多动脉炎

3.2.8高安氏动脉炎

3.2.9荨麻疹性血管炎

3.3肉芽肿性疾病

3.3.1肉芽肿性肝炎

3.3.2结节病

3.3.3中线肉芽肿

3.4自身炎症综合征

3.4.1成人斯蒂尔病

3.4.2布劳综合征

3.4.3CAPS(Cryopyrin 相关周期性综合征)

3.4.4克罗恩病

3.4.5DIRA(白细胞介素 1 受体拮抗剂缺乏症)

3.4.6多形性红斑

3.4.7结节性红斑

3.4.8噬血细胞综合征

3.4.9过敏性肺炎

3.4.10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3.4.11PAPA 综合征(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

3.4.12PFAPA综合征:周期性发热、腺炎、咽炎、口疮

3.4.13复发性特发性心包炎

3.4.14SAPHO 综合征(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质增生、骨髓炎)

3.4.15施尼茨勒综合征

3.4.16高安氏动脉炎

3.4.17韦伯-基督教病

4.杂项条件

4.1杂项条件

4.1.1ADEM(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4.1.2肾上腺功能不全

4.1.3动脉瘤

4.1.4异常胸导管

4.1.5主动脉夹层

4.1.6主动脉肠瘘

4.1.7无菌性脑膜炎(Mollaret 综合征)

4.1.8心房粘液瘤

4.1.9啤酒酵母摄入

4.1.10卡罗利病

4.1.11胆固醇栓子

4.1.12复杂部分癫痫持续状态

4.1.13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1.14药物热

4.1.15Erdheim-Chester 病

4.1.16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4.1.17人为疾病

4.1.18食火肺

4.1.19欺诈发烧

4.1.20戈谢病

4.1.21Hamman-Rich 综合征(急性间质性肺炎)

4.1.22桥本脑病

4.1.23血肿

4.1.24血红蛋白病

4.1.25过敏性肺炎

4.1.26高甘油三酯血症

4.1.27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症

4.1.28特发性常压脑积水

4.1.29炎性假瘤

4.1.30菊池病

4.1.31线性 IgA 皮肤病

4.1.32Laennec 肝硬化

4.1.33肠系膜纤维瘤病

4.1.34金属油烟热

4.1.35牛奶蛋白过敏

4.1.36强直性营养不良

4.1.37非细菌性骨炎

4.1.38有机粉尘中毒综合征

4.1.39脂膜炎

4.1.40POEMS(多发性神经病、器官肿大、内分泌病、单克隆蛋白、皮肤变化)

4.1.41聚合物油烟热

4.1.42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4.1.43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4.1.4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1.45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4.1.46复发性肺栓塞

4.1.47坏疽性脓皮病

4.1.48腹膜后纤维化

4.1.49罗赛-多夫曼病

4.1.50硬化性肠系膜炎

4.1.51硅胶栓塞

4.1.52亚急性甲状腺炎(de Quervain's)

4.1.53Sweet 综合征(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

4.1.54血栓形成

4.1.55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葡萄膜炎综合征 (TINU)

4.1.56组织梗塞/坏死

4.1.57溃疡性结肠炎

5.遗传和代谢疾病

5.1遗传和代谢疾病

5.1.1肾上腺功能不全

5.1.2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1.3耳聋、荨麻疹和淀粉样变性

5.1.4法布里病

5.1.5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

5.1.6家族性地中海热

5.1.7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D 和周期性发热

5.1.8Muckle-Wells 综合征

5.1.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家族性休眠热)

5.1.10V 型高甘油三酯血症

6.体温调节障碍

6.1中央

6.1.1脑肿瘤

6.1.2脑血管意外

6.1.3脑炎

6.1.4下丘脑功能障碍

6.2外设

6.2.1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

6.2.2运动引起的体温过高

6.2.3甲亢

6.2.4嗜铬细胞瘤

7.习惯性高热

7.1习惯性高热

7.1.1夸张的昼夜节律

8.其他

8.1其他

8.1.1“无热”FUO [<38.3 °C (100.94 °F)]

相比之下,中医对发热的认识历史更悠久,从甲骨文到《伤寒杂病论》,再到明清的温病学派,将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遵循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将发热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类型,强调辨证论治和精准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状态(如发汗散寒、清热解毒)恢复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而西医这种通过罗列病原体与病理生理,逐一通过退烧药、抗生素等直接干预体温或感染源,属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退烧药、抗生素等针对细菌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发热有效,但对对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就很无力了。尤其抗生素滥用与耐药性等副作用更是众人皆知的。

其实说这么多,还是我之前的观点,西医中医两者是两个体系,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不能用某一方的理论去贬低甚至否定另一方。现代西医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有其先进的一面;但中医有千百年的实践经验跟理论总结同样有其先进的地方。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很多,这只能证明现代科学的局限性,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很多理论也是需要提高跟完善的,就如当年日心说取代地心说,都以为日心说就是科学的,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日心说也不科学。中医也不是不变的,传统的望闻问切一样可以结合现代科技用仪器设备去检验,并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用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科学去解释的理由去否定中医,属于典型的无知。

通宝推:审度,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