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日决战在今天 -- 萨苏
- 共: 💬 63 🌺 25
再到高手就飞花摘叶,无形剑气了。黄瓜腌葱大斜茬,鲜血淋漓的打法,效果却未必好。
铸剑为犁,是世界的趋势,发展,就是中国的一阳指,恐怕不只能不流血而胜鳌头,尚可以化解戾气呢。
一里一面的,谁也不服谁。
我认为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太平洋国家
萨苏分析有道理啊,虽然开头危言耸听一把,说两国决战弄得我战战兢兢的
其实,我觉得现在高层次一些的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的态度还是可以的。我在学校上英文课的时候,曾经一次下课之后有两男一女三个同学站在教学楼下面跟我聊天,谈到中日历史和中国的现状,都表示钦佩不已,也为日本感到担忧。需要提到一点的是,他们由于历史教科书被修改了,确实不明白抗日战争的真相以及日本对中国的残酷侵略。所以,我建议他们去中国旅游的时候去看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感觉学习中文的日本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新认识的同学知道我是中国人,经常冒出一句字正腔圆的“你好”来),还曾经有一次社团活动中,一堆人特别有兴趣的听我讲解“春眠不觉晓”来着。当然,中文太难了,他们基本上都是只会说很简单的会话。但是由此可见,中国确实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了。
每次跟日本人谈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我都觉得很自豪,呵呵。当然,中国还有很多问题,不过,家丑不外扬,自己关起门来解决好了。比方,温相最近特别感兴趣的腐败问题
当年日本外侵的远因是财阀直接利益的野心膨胀,很多民众并不愿意子孙上战场。很多孤儿深深的怨恨过自己的父亲丢下自己和母亲不管把命丢在中国,连骨灰都没有了。有个叫山口的男演员就是这样。他去年到湖北和江西去走了一遍,他爹的全过程。他亲眼看到老人们对他怨恨的眼神,抚摸着当年被日军打伤的老人大腿上的伤疤。在荒郊野外听着当地文史馆人员介绍当年的惨烈,他原谅了他的父亲---那个当年因日本反动政府的宣传而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战场远不是他们脑海里想的那么单纯。他也深深的为受害的当地人道歉,喃喃的说着当地人听不懂的话,非常矛盾。战争责任问题根本不是那么简单仅仅是面子问题。
目前日本的确也有很多过火的话,无非是他们要过一种正常的国家生活---他们害怕成为美国和中国竞争的替罪羊。田原总一郎就说日本的现实是既要和美国友好也要和中国友好,但是该说要说,争取正常的利益没有必要背包袱。
战争责任问题既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那么为什么政府间不开始交涉?民间团体得到不到法律经济和道义上的支持?偏偏要上街打砸?难道只有武力才能爱国,只有豪言壮语才能免除被叫做汉奸的嫌疑?
没看明白是温相干掉腐败,还是腐败干掉温相,还是干掉腐败温相。。。赫赫赫
实际上最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一种拉美式的虚假繁荣状态,就国民总体生活水准而言,比之十年前差别不大,农村甚至出现了倒退,贫富悬殊倒是增大了很多,几个享受优惠政策的所谓“窗口”城市是代表不了中国的。
中国对外的依赖性不是减小了,而是越来越大,很多行业的国产化和研发水准大为降低(虽说一些尖端并不落后,比如航天),举个例子吧,日本山口县宇部兴产株式会社二十年间在中国中标过四、五家大型煤化工装置,而这家会社本身是84年引进老美TEXCO技术扩建而成,而国内引进了这么多,至今别说技术输出,自己都仍然没有设计制造能力。二十多年了,这方面不仅没有长进,甚至依赖反而增强了。中国的很多制造业的国营企业不少走合资或联营,挂靠了一家国外企业当招牌,不然不好推销,呵呵。
经济发展也有虚实之别,中国的经济现在是高投资,低效率、负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仍靠外资的进入和对普通国民的欺骗压榨维持的,比如中国股市,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提得很好
我认为中国全搞民族经济并不就代表健康发展,外资和外企的发展也代表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侧面,总觉得钱都在自己兜里好,其实人家在您的院子里摆摊建厂,给您的也是繁荣。工人养活资本家,资本家也养活工人,缺了谁也不转,Win-Win的原理比马克思放之四海只怕还要准些。
大河有水小河满是不对的,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有水,那是它的源泉。
另外您认为的窗口效应,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农民比重在下降,或许您可以到北京大街小巷看看,普通人的生活如何,我的朋友形容:“中国人廉价而快乐的活着。”全身放松悠悠然的行走方式依然只属于中国。
下岗也不必形容的这样可怕,看看沈阳的今天和十年以前的对比,经历了那样多的下岗,那样多的黑社会和腐败,中国人的顽强是他们依然能够发展 -- 只要不没事儿撑得自己跟自己较劲。
只要给一个机会,中国就会证明自己。
一战期间的中国是这样。
七七事变前的中国是这样。
文革后的中国,也是这样。
叫做脱亚入欧,不过欧洲没进去,现在后面的亚洲兄弟可是越追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