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印度小姑娘爸爸谈朝鲜 -- 宝特勤
- 共: 💬 16 🌺 44 🌵 1
- 新: 💬 16
印度小姑娘的爸爸说,看看朝鲜现在什么样子。中国能不能对朝鲜百姓发发慈悲,把朝鲜纳入中国。
朝鲜这个议题显然超过我可以发表意见的范畴。于是我决定讲个历史传说。
我说,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第三王朝推翻了第二王朝。但是第三王朝是西部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建立的。他们不知道怎么统治国家。于是他们请来了第二王朝的一个王子,向他请教怎么统治国家。王子一五一十教了他们。王子的回答被汇编成一篇文章,叫《洪范》,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基本法。
第三王朝于是对王子说,你教会我们怎么统治国家。我们不能把你当臣下。这样。我们把你封在朝鲜。你不是臣下,你是平等的国家。你来看我们,行客人的礼节,不行臣下的礼节。你是独立的。
所有受过正统中国古典教育的人知道这个典故。
转眼两千多年过去,朝鲜还是独立国家。
五百年前,日本侵略朝鲜。中国出兵维护朝鲜独立。中国出兵的决定是由于国家利益,但是中国当初的承诺,在关于出兵的讨论中是被提起的。中国为了保持朝鲜独立几乎打光了国库,未几中国中央政府崩溃。
一百多年前,日本侵略朝鲜。那个推翻了上次援朝战争时中国中央政府的现中国中央政府出兵维护朝鲜独立。中国出兵的决定是由于国家利益,但是中国驻平壤指挥官写的报告,提到朝鲜人民至今保存着第二王朝王子的风范。这次中国输给了日本,开始了中国历史至暗时期。
七十多年前,朝鲜战火又起。刚刚成立的现代中国出兵维护朝鲜独立。中国出兵的决定是由于国家利益,但是现代中国第一任总统是个古典文化功底很深的人,毫无疑问知道这个典故。他唯一健康的儿子战死。但是中国在朝鲜获得了成功。这是现代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节点。
印度小姑娘爸爸默然。
最近他突然打电话来,兴冲冲地说,他花巨资把他女儿送去学中国古典语言和文学。
我找到我孩子,说,你可得好好学中文。你妈妈出于礼貌说你爸爸文言好过现代汉语(因为我说话有口音),如果哪天印度小姑娘出于礼貌说你现代汉语好过文言,咱宝家的脸真的没有地方搁了。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避免自我感动。对外援助的教训就是,以后不见兔子不撒鹰,对方付出多少我们回报多少,军事上依赖政治上跟随经济上捆绑,这种国家我们可以大力相助,要独立自主那就全靠自己吧,中国保证其不被入侵,内部不乱(粮食商品输入),已经算对的起了。
现在不知道中学历史教育还学不学这些,或者古文授课还讲不讲。反正我是没学过😥
萁子的故事是我课外读到的。
第一部法律如果不是《象刑》《皋陶造律》,至少也是《舜典》《禹刑》《汤刑》吧
我们初中就讲中国历史 中国地理,世界历史 世界地理,高中又学了一遍,政治课上古代近代政治又讲一遍。学生肯学 老师肯教。
可以自我保护下尽力而为,日久见人心。不可能一直强势不需他人帮助,临时抱佛脚 花钱买不到朋友。
朋友、战友,“常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
也没啥考古证据似乎(当然有也在人家手里)
我觉得没道理:武庚叛乱后商人也封到了宋,真尊重萁子也不用把他送那么远
辽宁那地儿,战国末期的时候燕太子丹和他老子也才跑到辽宁,周初的时候肯定更没啥人,封不到朝鲜。要封沈阳那也该有受葑的吧
印度人是不是给自己吞并锡金打掩护呢?承认锡金被吞并外交上我们亏大了,啥也没换到......
一、文献记载
1. 《史记》与《尚书》的记载
-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克商后,专门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即《洪范》),箕子向武王阐述“洪范九畴”,武王因此封箕子于朝鲜。
- 《尚书大传》补充了箕子东迁的细节:箕子因不愿臣服周朝,率五千商遗民东迁朝鲜,武王遂承认其政权并予以封号。
2. 汉代史书的佐证
- 《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箕子东迁朝鲜后“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并制定“犯禁八条”法律,推动当地社会发展。
- 《后汉书·东夷传》提到箕子朝鲜与中原的互动,如“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强调其文化传播作用。
3. 朝鲜早期史书的认同
- 高丽时期史书《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均记载“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朝鲜王朝更将箕子视为文化正统的象征,并以此争取明朝的“小中华”地位。
---
二、考古发现
1. 辽东与朝鲜半岛的商文化遗存
- 辽宁喀左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箕侯”印证了箕族在辽西的活动。辽东至朝鲜半岛出土的商周风格礼器、农具,与中原殷商文化高度相似,反映箕子东迁带来的技术传播。
2. “箕田”与农业制度
- 朝鲜平壤附近发现的“箕田”呈方形规则分布,与商代甲骨文“田”字结构一致,且每区70亩的划分符合《孟子》中“殷人七十而助”的记载,被学者视为箕子推行商代田制的证据。
---
三、政权延续与文化认同
1. 卫氏朝鲜的继承关系
- 卫满(战国燕人)在公元前194年推翻箕子朝鲜末代君主箕准,建立卫氏朝鲜。这一事件被《史记》《汉书》详细记载,间接证实箕子朝鲜的存在。
- 卫满政权延续了箕子朝鲜的政治制度,如八条法律和农耕体系,显示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2. 后世朝鲜王朝的推崇
- 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时,以“朝鲜”为国号,并强调其与箕子朝鲜的渊源,以此争取明朝册封。朝鲜儒学家郑道传将箕子比作“东方文明之祖”,进一步巩固其历史地位。
---
四、争议与学术讨论
1. 韩国学界的质疑
- 现代部分韩国学者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认为其是中原王朝的“建构叙事”,但中国及国际学界普遍认可《史记》等文献的可信度,并结合考古发现支持箕子东迁的历史真实性。
2. 地理范围的争议
- 有研究指出箕子朝鲜初期可能位于辽东,后因燕国扩张逐渐东迁至朝鲜半岛,辽东出土的商文化遗存与朝鲜半岛的“箕田”共同构成证据链。
---
结论
综合文献、考古及文化认同证据,箕子被周武王分封至朝鲜的记载具有较高可信度。尽管存在学术争议,但多方史料交叉验证及文化遗存的连续性,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坚实支撑。
朝鲜是个例外。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能拿人与人交往的规则套
是相当成熟的典籍,应该有来自以前的积累传承。
要问为何夏商诸侯各方国盟举大王,
发展到春秋战国 各诸侯混战,箕子朝鲜归燕。
你当国与国关系是什么,是机器人与机器人?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仍是人与人的交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之外互诚互信久经考验才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