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官方调查结论出来了 -- dudu8972
- 共: 💬 46 🌺 200 🌵 9
独运轮、拿CIA、USAID狗粮跪舔搞种族灭绝殖民掠夺的犹太昂撒、抹黑中国的肯定存在啊,你不信去他们的大本营大妓院逛逛,去台独媒体和民运们的网媒看看,去看看马斯克懂王的揭发。
我说我没见过的就是你这种经常在河里替犹太昂撒种族灭绝殖民掠夺者辩护能坦承自己拿过USAID的狗粮或者承认自己就是为了信仰贱兮兮的义务免费为其服务的人。
你这个回帖算是间接承认了吗?那也好,终于有人打破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谜思。
我当然能准确自然地使用“粉红”这一类概念。
是你不能准确理解我的帖子,把跟我无关的东西
强加给我,这才是交流的障碍。
这是争论的双方都有应该具备的基本觉悟。你显然没有!
现代药学对药的疗效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统计分析的。下面这段话的医药学实质如何我不了解,但从统计分析角度看,是无效的
单独看其中的麻醉诱导期(麻醉全过程的起始阶段),集采仿制药平均用量157mg,原研药平均用量146mg(集采药品和原研药品每支含量均为200mg)。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学过统计分析的河友都知道判断两组样本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除了看均值,还需要看样本的标准差。这里既然没有提供标准差,也就无从判断两个均值的差异是否显著,从而无法为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效果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提供证据。而在前述引文之前还专门说
从麻醉全过程看,原研药与集采仿制药平均麻醉药用量无统计学差异。
我很奇怪为什么第一段引文不对此加以说明。
对公众的一个答复,一样没有严格统计学意义上的完整数据。你引用的那段话最后的一句“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答复了你的质疑。
仿制药在集采前都已大量应用,上市前法律规定必须的实验统计数据肯定早就提交给药监部门并或得了批文,药企和药监都要对其上市承担各自的法律责任的。
那么是不是集采后这些药品普遍质量下降了呢?
已上市的无论国产/进口、原研/仿制药,我想出了质量问题需要药监部门则成药企停产撤销其批文并重新走法律规定的临床试验重新获得上市资格也都会有相应的标准流程的,这个谈话显然只是说传言所说的那几种进入集采的仿制药这次调查没有发现有达到这种撤销批文重新走流程的地步。
我想任何国家的药品质量监管都差不多是这种流程,如果仅凭一个传言就启动一次对某药品的重新审批,这个现实世界就完全无法正常有效的运转了
不是不回贴,骂几句嘲笑几句就算了。
应该是有势力在背后鼓动。对于上海那个人应该按照造谣生事严肃处理。
回复一个帖子时并不知道那栋楼是阴测测的楼啊。还有架不住有的阴测测搞章回体原研药系列反复投放。
总之切记不要去外网给他增加搜索热度。
其中是有矛盾在里面的。比较折中的方案就是所在单位公开,而举报人是单位中的哪一位保密。
郑医生这些人可不是以一般医生的身份来“举报”药物质量问题的。
人家是纠集了上海20多名政协委员在两会上以提案的方式直接要求开放非集采药物(原研药)进入医保并由医生自由决定是否采用。集采药(仿制药)的"质量问题"只是人家提案的背景板。
这不是屁民向官府举报,这是监督部门在对职能部门的问责,职能部门当然只能公开质证。
我看了觉得不靠谱,尤其是第二项。药品含量每支10mg,集采前平均21.5+-2.1mg,集采后23.0+-2.3mg。这是不是说,集采前100个病人,有76个必须用三支;集采后100个病人,90个必须用三支。这好意说平均都是三支吗?
麻烦专业人士帮我验算一下。链接在这里
这与语言风格包括ID格式都跟那个好久不见的亚细亚的孤儿雷同哈。
台独蛙果然都没啥见识,连当个下流坯都玩不出什么新鲜活儿。
-----------------------------------------------------------------------------------------
生产队的小鸭子 我【独】及轮运,穿新鞋不踩你这狗屎。中国现在是满世界求操的肉便器,当然粉红
事先声明只有从文章写作技巧上进行评论和学习,不涉及文章中提及的药品疗效问题,尊重并认可医保局的声明。
根据我学习到的如何从文书中扣字眼发现问题的技巧以及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关于宣发方面的经验,对该文章的写作技巧深感钦佩,几乎是一篇范文,特别指出其中的优点供大家学习。
首先该文章没有记者署名,特别人民日报这种官方大报,根据我当年在搞活动中和记者打交道的经验,大报的报道不署名,多数情况下该文章用的是主办方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官方通稿,也就是说内容是由受采访者提供的,包括问题,简单说就是自问自答。不过这属于多数情况下,不代表这篇文章也是。
关于问题的回答也很有水平,你说他回答了问题吗?不能说没回答但都留了后路。
例如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医保局的回复是调用了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简单说就是拿出一篇瑞金医院的论文表示仿制药和原研药一样好。
非常聪明的置换了概念,简单说就是是不是有效以“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为基准,这和现场大夫反应的“降压药血压不降”是同一种药吗?并没有确认。此外依据是论文,如果事后再查出问题,那是瑞金医院论文有问题,医保局是被蒙蔽了。
关于‘麻药不睡’的问题,回复也很有水平。首先表示接受调研的一家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但没有说出这家医院的名字,医院领导的职务和专业。事后如果有问题也无法追责,因为有可能是个不入流的小医院,医院领导是个行政人员,对实际情况并不清楚。
关于这个问题,答复中也给了数据,还是瑞金医院提供的,感觉很专业。
但这里面也安排了退路。注意下面这段话:
“麻醉诱导期(麻醉全过程的起始阶段),集采仿制药平均用量157mg,原研药平均用量146mg(集采药品和原研药品每支含量均为200mg)。在未发现“麻药不睡”、人均丙泊酚总用量无差异的情况下,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首先是承认仿制药用量是大于原研药的,“仿制麻药需要157mg,原研药需要146mg”,集采药平均要多用7.5%的量,另外平均数是最能误导人的一个数据,就像姚明身高2.26米,我身高1.65米,但平均值就是1.96米了。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只多用了7.5%的麻药,也许有的人不需要多推药,但有的人就是多推了15%也不见得能睡着。而且医疗或生产这块最怕的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哪怕你质量差点但有个稳定值也好安排。
此外文章最后也强调了未发现“麻药不睡”,强调的是只要打了肯定能睡,但没强调睡的质量,而当时医生反映的也是打了效果不好,不如原研药稳定,所谓“麻药不睡”只是记者报道时的比喻,现在成定义了。
至于泻药不泻的问题,答复也很有水平。
提到“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目前尚未使用”,就是说这个药还没用,所以不存在该药无效的问题。但回避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药没投入使用,那提到的问题是那种药?为什么会被质疑?只说某三甲医院一直用的两种泻药没变化,没听说过这句话。那使用效果呢?不在探讨范围内。
文章最后强调的是原研药不会被禁止使用。集采药品的协议采购量为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80%,医院实际采购量达到相应规模即为完成采购协议,协议之外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品牌,可以选择采购非中选原研药,这项政策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
简单说医院还是要优先开集采药,需要达到相应标准后才可以开非集采药。
这个解释首先是把矛盾转移给了医院,意思是医生可以开,他不开我们也管不了。其次是存在例外性,就给权力寻租开了口子。
而老百姓原本争取的是在医保范围内能开到原研药的需求被转移和淡化了。
最后注意下报道提到的接受调研的对象,全都是“有关专家”、“临床医生”、“医院领导”、“相关医护人员”、“外科主任”、“有人”等等,从头到尾没有列出一个人的名字。回应中也没有提及最初提出质疑的专家的回复或调查情况,只是单方面地自说自话。一群隐姓埋名的人诚意满满地告诉了我们事实真相。
最后祝我们的仿制药遥遥领先!相信我们的医保药品和政策肯定能让全国人民满意。
【无统计学差异】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假设我们找到一批人,有男有女,分别测量他们的阴茎长度,以厘米为单位,男性的长度分别为:10,10,10,10,50;女性的长度分别为0,0,0,0,0。那么按照文中提及的统计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些男人和女人的阴茎长度,【无统计学差异】。
一个测试,发现有差异,是可以拿来说事的。但【无统计学差异】,只能说明【没有发现差异】,和现实中是不是【真的没有差异】,无甚关系。前面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反驳例子。在这类实验中,唯一有意义的是实验方法、采样数量。你花了【多大的努力】,没有发现差异。就像有的网友问的,真瞎还是装瞎?
这还是假定数据不造假的情况。然而数据可能不造假吗?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在2021年和2024年分别刊发了两款参加国家药品集采药品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论文:《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居然出现小数点后好几位的完全一致。唯一解释,是造假的人,水平低劣,懒惰到造假都要复制粘贴的地步。如果出现在正规的学术界,这两篇文章全部作者一辈子拿不到任何职称,找不到任何学术类工作。连编辑、审稿人都要连累。类似的例子,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公开数据中比比皆是。被曝光后一度关闭下载,连夜优化假数据。
首先,连发布对象都没搞清。把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当成人民日报,开口闭口大报,这跟把法院门口的保安说的话当成法院官方发布一样,完全是认知上的错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是人民日报社主办,《健康时报》社运营的APP。2020年3月6日上线,2020年12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中文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外文名:People's Daily Health APP
主管单位:人民日报社
运营单位:健康时报社
上线时间:2020年3月6日
宗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权威医生在身边
但凡有点理解能力,也不会说健康时报社运营的app是大报。
其二,文章标题是《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文章开宗明义就写清了文章的性质。
今年1月,有专家认为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质量风险。有关部门迅速派员调研了解情况。日前,参与调研的医保、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社会关心的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文章既非对上海政协委员提议的答复,又非给中央的调查报告,更不是记者采访,只是通过记者问答的形式回应社会关注,向全社会解释社会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文章需要记者署名吗?
剩下的对问题的分析,要么断章取义,要么自我脑补,如果把这回复当成初中阅读理解题:对记者采访文章进行分析,及格都难。
例如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医保局的回复是调用了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简单说就是拿出一篇瑞金医院的论文表示仿制药和原研药一样好。
非常聪明的置换了概念,简单说就是是不是有效以“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为基准,这和现场大夫反应的“降压药血压不降”是同一种药吗?并没有确认。此外依据是论文,如果事后再查出问题,那是瑞金医院论文有问题,医保局是被蒙蔽了。
这是典型的审题不严,连问题都没看全。文章里明明都写清楚了“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
答: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起因是个人的用药体验。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显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疗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且安全性相当”。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
关于‘麻药不睡’的问题,回复也很有水平。首先表示接受调研的一家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但没有说出这家医院的名字,医院领导的职务和专业。事后如果有问题也无法追责,因为有可能是个不入流的小医院,医院领导是个行政人员,对实际情况并不清楚。
这不就是脑补吗?
采访文章里明确写了
问:请介绍一下调研的有关情况,现场与专家们主要沟通了哪些信息?
答:调研人员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以及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等7家医院负责人,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意见。听取意见的同时,还深入相关科室提取了相关数据资料。
7家医院的相关科室医护,怎么就变成你脑补的“有可能是个不入流的小医院,医院领导是个行政人员”?
此外文章最后也强调了未发现“麻药不睡”,强调的是只要打了肯定能睡,但没强调睡的质量,而当时医生反映的也是打了效果不好,不如原研药稳定,所谓“麻药不睡”只是记者报道时的比喻,现在成定义了。
这就是典型的民科脑补,属于对麻醉常识不懂的鸡蛋里挑骨头。麻醉效果是由麻醉师当场就要判断的,通过设备或者针刺方法来确认,对麻醉师来讲只有起效果跟不起效果两个判断,不起效就继续加大麻药剂量,因为个体差异麻药用量在标准基础上都是有调整的,既然都说了麻药只要打了肯定能睡,哪来的睡眠质量问题?
关于泻药的问题也是如此,采访里明确写了
关于“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疗效不佳”的说法。经了解,用于肠道准备的泻药主要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此药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目前尚处于落地执行前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说相关医院和医护人员尚未使用“集采后的泻药”。
瑞金医院及其他几家医院均反映,未收到临床一线关于“泻药不泻”的相关反馈。接受调研的某三甲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表示,“多年来做肠镜准备的2种泻药都是国产药,没有变化,没听说过‘泻药不泻’的情况”。
也就是做肠镜准备的泻药一直都是2种国产药,没有变化,其中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24年12月刚纳入集采,另一种没有纳入集采,目前尚未有使用“集采后的泻药”。加上瑞金医院及其他几家医院均反映,未收到临床一线关于“泻药不泻”的相关反馈。已经说明集采泻药不泻就是个谎言。
而到了你这里又发出个灵魂拷问来
但回避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药没投入使用,那提到的问题是那种药?为什么会被质疑?只说某三甲医院一直用的两种泻药没变化,没听说过这句话。那使用效果呢?不在探讨范围内。
这话你不是应该问问那些政协委员吗,他们嘴里的那种泻药是哪种药?
最后注意下报道提到的接受调研的对象,全都是“有关专家”、“临床医生”、“医院领导”、“相关医护人员”、“外科主任”、“有人”等等,从头到尾没有列出一个人的名字。回应中也没有提及最初提出质疑的专家的回复或调查情况,只是单方面地自说自话。一群隐姓埋名的人诚意满满地告诉了我们事实真相。
最后这段最可笑,明明不是报道,又是指鹿为马说成是报道。本来文章就是回复社会对集采药的关注的,又不是国家医保局对政协委员答复,凭什么要提及最初提出质疑的专家的回复或调查情况?包括要求列出人名,一样是可笑的逻辑。就这回复,是不是要把你初中语文老师气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