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国内经济不景气到吃不起进口食用油了吗? -- forger
- 共: 💬 41 🌺 297 🌵 1
一般超市里面都有,都是放在角落里面的。食品工业用的棕榈油和大豆油差不多价格,贸易战以后大豆油价格涨了至少30%,原来40一桶10升,现在五十多六十。
这是南方小城市的行情。
以前还有散装的大豆油卖的,4块一斤,一桶装很满是10斤,应该是对应水的话是5公斤也就是5升。
还有就是转基因大豆出来的豆油也不含转基因成分的,没理由去买价格更高的非转豆油。只不过据说转基因大豆是做不了豆制品的。
贸易战打了这么久,豆油的价格还这么高,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们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
西方的菜籽油很少榨取的,都是萃取法。
榨取的菜籽油会贵。英国奥迪有卖英国产的鲜榨菜籽油,比普通的贵一倍。主流超市反倒没有。
我不在意这个萃取法的隐患。
我问了DS,经过整理答案如下:
菜籽油颜色深浅不一的原因涉及多个环节,以下分点说明:
1. 原料差异
油菜品种 :不同品种的油菜籽含有的天然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例如,部分黑籽油菜品种出油颜色偏深,而黄籽油菜榨出的油颜色较浅。
成熟度 :未完全成熟的油菜籽可能含有更多叶绿素,导致油色偏绿;完全成熟的籽粒颜色更金黄。
2. 加工工艺影响
压榨温度 :传统高温压榨过程中,美拉德反应(非酶褐变)会导致颜色加深,同时产生特殊香气;低温冷榨工艺(≤60℃)能保留更多原始色泽,颜色更浅且风味清淡。
炒籽工艺 :部分传统工艺会预先炒制菜籽,高温使籽壳焦化,油脂浸出后呈现深棕红色,如四川浓香菜籽油。
3. 精炼程度不同
毛油特性 :未精炼的毛油含有磷脂、游离脂肪酸、色素等,颜色深且浑浊,可能呈深琥珀色或墨绿色。
脱色处理 :精炼油经过白土吸附脱色后,色素被去除,颜色变为浅黄或金黄色。精炼程度越高,颜色越浅。
4. 储存条件与时间
氧化作用 :长期暴露在光照或高温环境中,油脂氧化会产生深色氧化物,导致油色逐渐变深,甚至出现褐色沉淀。
容器材质 :金属离子(如铁桶)可能催化氧化反应,加速颜色变化。
5. 其他因素
杂质残留 :压榨后过滤不彻底,残留的饼粕碎屑或磷脂会导致油色浑浊发暗。
掺混可能 :个别情况下,掺入其他深色油品(如棉籽油)或重复使用煎炸老油可能导致颜色异常加深。
颜色与品质的关系
正常颜色差异(浅黄至棕红)通常不影响食用安全,但需警惕以下情况:
突然变色 :原本浅色油开封后短期内变深,可能因氧化变质,伴有哈喇味。
浑浊分层 :低温下轻微浑浊属正常(蜡质析出),但常温浑浊可能提示水分或杂质过多。
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产品,注意包装是否避光密封,开封后冷藏保存并尽快食用。若油色异常且伴有异味,应停止使用。
得出的结论是,菜籽油颜色深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般而言国内传统高温压榨的菜籽油颜色较深但香味较浓,而现代低温冷榨能保留更多原始色泽,颜色更浅但香味稍弱,所以颜色并不是判断油品质量的唯一标准。只要是在正规渠道购买的,正常价格的油品质量都是可以保证的,不影响健康食用。
省下来的时间,难道是为了努力学习工作么?主要还是打游戏追剧刷视频,要不然躺平也好。不比费心费力做饭开心?
你把餐馆外卖都关了,逼着懒人自己做饭,人家也是吃泡面,桶装的,否则之后还要洗碗,很麻烦。
说实话,自己做饭是农业时代残余,就好比小孩不上学家里自己教一样。工业化,社会进步,就应该分工,做好自己专业,其它购买社会服务,而不是自己在家里养鸡下蛋。
但油烟也大,南方农村早前几乎就是菜仔油加猪油,南北方不同可能和种植搭配有关,南方一年(跨年)正好是油菜和两季稻完美衔接。
另外说一点触目惊心的,有些种植户油菜脱粒喷洒除草剂一一百草枯。
近期工作需要研究农产品进出口数据,查得加麻大油菜籽去年进口均价在人民币3900元/吨的样子,同期国内市场行情是5800-5900元/吨,差价很悬殊的。后面再查其他谷物、饲料、水产、胡椒等大宗品种进口单价,几乎都是大幅度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
一群小农哪里竞争得过大种植园,大农场。但是现在中国的人口,土地状况又不可能都搞大农场。
这就是温铁军的三农研究的困境,能分析出问题,能提出解决办法,但是这个解决办法在经济上是失败的。对此,党国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加紧工业化,等到工厂化生产成功,等到老农民趋势,才可能放开,和世界进行农业竞争。
米国的工业化有似于此。米国的制造业竞争不过中国,提出的种种办法都在经济上是亏本的,但是放弃制造业,米国实力又会大损。只能瞎搞关税。
有意思的是,普遍的认识是工农业剪刀差。我看的确有剪刀差,是倒剪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