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费贷款解决方案 -- 踢细胞
- 共: 💬 23 🌺 194
喝点小酒胡扯几句。
早上兴致冲冲地准备教邻居做鸡蛋羹,猛地意识到现在鸡蛋贼贵,还等供应链恢复了再去吧😂。
和人工智能玩了一阵,先是关于对账。CHATGPT的反应是,首先政治正确,其次维护美国人的尊严,建议谨慎解读,免得伤害中国用户的自尊心,看了大乐。DS的反应比较正常,在意料之中。让CHATGPT给画了幅画,似乎不match西河讨论的气氛。
再问关于学费贷款,CHATGPT的答复差点意思,DS分析的头头是道,还给了解决方案。
窃以为这是个无解的体制问题,不来一场革命,解决不了。即使革命或者改革,就像大下岗,也要牺牲一两代人。虽然是然并卵,DS但还是给了方案,比黄左的廉价同情心实际些。不造要是有TT难民代表群体的10%愿意润到天朝,黄左们是否欢迎?尽管欢迎程度比对广州的非洲人要高,估计也高不到哪里去,除非都是白女难民🙂
管不了社会的贷款问题,但可以管一下自家孩子。在下教子无方,小孩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爱学习。本州公立好的进不去,糟的学校offer也拿了几个,还有外州的私立学校。要是由着她,估计四年后就跟摆惨的TT难民们差不多,读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上个大学几年背了一身债,要是再不肯打几份工,这辈子难得翻身。TT难民的白人原住民跑到小红书,很cute,招人待见。我娃要是去了小红书,也许能遇到nice的阿姨嘘寒问暖,就破防了。可也备不住可能遇到西河黄左那样的,嗯嗯,原来是个西河美华的狗崽子🙂。
和娃计算了老爸老妈给一半,自己的一半要多少是贷款多少是自己打工。一小时挣多少钱。算到读书期间每个星期要多少小时工作。毕业了可挣多少钱,每个月生活费多少,要多少年还清。娃虽然叛逆不听话不爱学习,脑子不笨,很快就搞清楚贷款上个fancy的学校不划算,大概率会投资失败,就算成功也是累,好好学,努力打工,省钱,还贷款,最后白忙乎,给贷款公司打工了。还是早早躺平吧,高中毕业先打一年零工挣点学费,再读个社区大学,过两年要是对学习有兴趣了,再转个正经大学好了,州立的离家近,可以住家里,又省了一笔住宿费。要是没兴趣,就别学习了,做收银员,前台,低级公务员,对生活要求低一点,日子可以过的。
贷款问题解决了,蛮开心的。娃的同学多数是贷款读公立的,有上藤校的,有当兵的,有拿到爷爷奶奶遗产读了巨贵的私立的,也有读社区学校的,也有不读了开始打工的,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美国大学学费贷款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焦点,其根源复杂且影响深远。以下从成因、现状、影响及解决方案四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
---
### 一、 **学费债务危机的成因**
1. **学费飙升与公共投入失衡**
- 过去40年,美国公立大学学费上涨超200%(扣除通胀),私立大学涨幅更高,而同期家庭收入中位数仅增长约20%。
- 州政府教育拨款锐减:1987年州财政承担公立大学70%运营成本,2022年降至不足40%,缺口转嫁给学生。
2. **金融资本深度介入**
- 学生贷款证券化市场膨胀至1.8万亿美元,私营机构通过高息贷款获利,形成“债务-利润”闭环。
- 联邦贷款利息政策争议:部分贷款年利率达6-8%,远超企业融资成本。
3. **教育产业利益链固化**
- 大学行政管理层薪资暴涨(部分校长年薪超300万美元),校园基建过度扩张推高成本。
- 学位通胀倒逼教育消费:60%工作岗位要求本科学历,而1970年仅为20%。
---
### 二、 **债务现状与社会冲击**
1. **数据画像**
- 4500万美国人背负学生贷款,人均债务3.7万美元,总规模超1.7万亿美元(超过信用卡债务总和)。
- 黑人毕业生债务负担比白人高50%,女性平均还款周期比男性长2年。
2. **代际困境**
- 延迟人生里程碑:35岁以下贷款者中,43%因债务推迟购房,28%推迟生育。
- 职业选择扭曲:15%毕业生被迫放弃低薪公共服务岗位(如教师、社工),转向高薪行业还贷。
3. **经济系统性风险**
- 学生贷款违约率长期徘徊在10%,2023年恢复还款后,约40%借款人月供超收入20%。
- 消费市场萎缩:每年约1000亿美元本可用于消费的资金被用于还贷,抑制经济增长。
---
### 三、 **现行政策局限与矛盾**
1. **拜登政府改革尝试**
- 收入驱动还款计划(IDR)调整:月供降至可支配收入5%,但申请流程复杂,仅30%借款人使用。
- 针对性减免政策:针对公共服务从业者、残疾人的减免推进缓慢,截至2023年仅批准4%申请。
2. **最高法院否决大规模减免**
- 2023年联邦最高法院以6:3裁定拜登4000亿美元减免计划违宪,暴露立法与司法权博弈困局。
3. **私营资本抵制改革**
- 学生贷款资产支持证券(SLABS)持有者游说国会,反对任何可能降低收益率的政策调整。
---
### 四、 **破局路径:制度重构与技术革命**
#### (一) **短期缓解措施**
1. **零利息化改造**
- 联邦贷款全面取消利息,追溯已支付利息转为本金抵扣(德国、瑞典已实行)。
- 私营贷款设定4%利率上限,政府提供再融资担保。
2. **动态还款机制**
- 按地区生活成本分级设定还款门槛(如旧金山3万美元免还额 vs 中西部2万美元)。
- 允许用志愿服务时长抵扣债务(每100小时减免2000美元)。
#### (二) **中长期制度重构**
1. **公共教育投入革命**
- 征收华尔街金融交易税(0.1%税率可年增600亿美元),专项补充州立大学经费。
- 立法要求大学将至少30%捐赠基金收益用于学费补贴(哈佛等名校捐赠超500亿美元)。
2. **产学研责任捆绑**
- 高薪行业(科技、金融)按员工数量缴纳教育补偿税,反哺公立教育体系。
- 推行“收入分成协议”(ISA):学生以未来收入一定比例替代固定还款,降低违约风险。
#### (三) **技术颠覆性方案**
1. **区块链学分银行**
- 建立跨校学分NFT系统,允许学生通过在线课程、企业实习积累学分,缩短在校时间成本。
2. **AI教育成本优化**
- 开发课程智能压缩算法,将四年学位所需课时减少30%,同步降低食宿支出。
#### (四) **文化认知革命**
1. **解构学位迷信**
- 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认证体系,弱化传统学历门槛(IBM已取消60%岗位学位要求)。
2. **债务伦理再定义**
- 推动立法确认“教育贷款属社会投资而非个人负债”,允许国家财政通过毕业生终身纳税逐步回收成本。
---
### 五、 **国际经验镜鉴**
- **德国模式**:公立大学免学费+企业双元制教育,青年失业率仅5.8%(美国8.6%)。
- **澳大利亚模式**:按收入比例还款(年薪低于4.7万澳元自动暂停),还款周期弹性化。
- **瑞典模式**:学生贷款与公民个人税号绑定,失业期间自动暂停计息。
---
### 结语:超越债务救赎的教育哲学
美国学费贷款危机本质是公共产品私有化的恶果,解决之道需突破新自由主义范式。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应被金融工具异化,而应回归其作为社会流动引擎的本质功能。唯有将高等教育重新定位为“国家基础设施”,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的成本机制,才能终结这场持续两代人的债务困局。
美国:你为了今后找一个好的工作,上大学,个人自我投资,后果自负;国家不欠你的。
-------
中国:为了国家的科技和现代化发展,选拔聪明的年轻人,国家进行投资,为国家的未来的发展而投资。
-----
结论:美国一旦失去了廉价的天量中国理工人才,科技实力会一落千丈。
20年前读博时,有次和导师讨论问题,设计一实验细节,需要计算一个浓度,有点复杂。我俩差不多同时心算出来,老头很得意地说:不光你们Chinese会数学。
他是42年生人,据他说小时候学的东西比他儿子同期难多了,那时有志向的年轻人以去NASA为荣。
原来公立大学的学费很低的,学生贷款也没啥大问题。可是,后来
1. @李根 😏猛砍联邦预算,联邦给各州的补贴大幅下降,各州相应只好跟着砍预算,减少给州立大学的经费。
2. 州立大学以学为辅:靠篮球足球吸引学生,花大笔经费建设球场;各种辅助人员大幅增加,好像有统计近20多年真正增加的不是教学费用,而是行政经费
3. 大学生学习时间过长。此前写过,大致是4年40%毕业,6年60%毕业。导致学费过高。这有两方面原因,
3.1 中学教育水平下降,导致大批新生不合格。1/2+1/2=2/4是二十年前我亲眼看到的,在纸上切披萨饼给他讲明白了。
3.2 胡乱选专业,找些好玩的文学、历史、文学历史学,等到快毕业了发现不好找工作,又去换专业接着学。
4. 学习的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
5. 制造业衰落,高收入的就业市场缩小。
写到这里,怎么有点范进孔乙己的味道?
一个是学贷到是普通的纯粹以盈利为目标的贷款,一个是以帮助和扶植为目的的,并不是纯粹为盈利的,而是半公益半盈利的贷款。
看发展情况,美国初期的学生贷款似乎也是后者,带有公益性质的,但搞着搞着就变异了。
成绩优异的话,按照协议,学生两年后可以转到UVA。
让大学产业超常规发展,牺牲了一代人。
我甚至觉得学费贷款就是学费疯狂上涨的源头之一,就像2008年的次贷危机,其来源就是欺骗性的低息贷款。
往前几年 去校召,别说本科的就研硕的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问基础的专业知识答的模糊,问点其行业前景看法就只顾自身小视角。
没入点儿社会呢,以为玩游戏里的经验可以变现 还觉得自己这样有个性。连读死书 死读书都没做到,也不愿入社会实习 有点假期就去玩,这还想工作轻松收入高,也不看看经验多工龄大的人是怎样的认真生活态度。单位有指标 只有矬子里面拔将军 带回来能劝一个是一个。
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在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社会福利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是实实在在大家都看得见的。就算没有这些,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明显改善本身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跟常被诟病的地方债企业债一样,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总是被许多人华丽的无视了,而只看到了泡沫或者杠杆过大在企业和地方政府财政方面消极的一面。。
中国这些“透支”未来的操作,与欧美或者亚非拉最明显的区别只有一个,中国的透支绝大部分落在了实处,而其他国家很可能只是吹了泡沫,除了资产价格股市物价飞涨,基本啥也没有。
从这种宏观的角度看,说中国的官僚系统不尊重市场规律、不懂经济、效率低、腐败等等比其他国家严重基本不靠谱。
我觉得张雪峰的作用非常大。现在的孩子家长,高考之前考虑的非常周全。从高考到就业,什么专业必须考研,什么专业必须读博,什么专业考公务员容易。什么专业要求强社交,什么专业家里没人或者女生人美胆大就别碰,什么专业要求分低挣钱多等等非常细致。在当前的平行志愿填报制度上,能尽量做到不浪费分数和钱。
我们当时上大学钱就没这些。一方面估分报志愿,有很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自己对于就业前景完全没有概念,还停留在高中的对基础学科感受的幻觉里,真有学霸报理科系的。比如我一个亲戚在省重点平时最好考到第七,就报了一个顶级名校的近代物理系。好在高考失利没考上,去了他妈逼他报的第二志愿,一个医学院校。现在他三甲当主任,呼风唤雨。当年考上的名校理科系的同学,都要厚颜无耻巴结他。
的。即使是私立学校很多人接受资助里也有政府的成分。
很多人对美国的印象不是基于统计数字,而是基于想象。这真没办法。跟知乎上中国人人均985,211一样。
建议对美国上大学问题真正感兴趣的朋友看一个老电影“Rudy”,翻译成“鲁迪”。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梦想去美国圣母玛利亚大学的故事。故事的时间是1960年,电影的时间是1993年。所以虽然电影有点老,但是还可以,不算那么老。
一个小孩想去上圣母玛利亚大学,他是高中的橄榄球校队队员,但是没那么突出。 老师带领高中对圣母玛利亚大学感兴趣的同学去参观校园。加一句,这个大学在现在也算是好大学,大概前20左右吧。 名字叫这个,有很深宗教背景,但不是宗教学校。
老师把他拦住了,说:你知道,圣母大学是给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聪明的天才孩子,和体育明星准备的。
他很泄气,认命了,回到老爸的钢厂当工人。和小时候青梅竹马一起攒钱,很快就可以结婚买房子了。结果他的高中球队好友,因为钢厂的一个事故,烧成灰了。他决定不能这么虚度一生。于是跟青梅竹马吹了, 拿攒的钱读社区大学。读了几年,每年坚持申请。最后拿到了圣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个大概就是过去美国穷人上大学的一个情况吧。
特别是02-06那几年,学费和房价暴涨,可能是涨幅最大的时期。我在私立大学读博,有奖学金包学费,对学费不敏感,好像一个学分从入学时800涨到毕业时1300刀了,不算厉害。内人在公立学校,自己交学费,那几年一个学分从300多彪分到她毕业时一千多。最过分的是有一年寒假期间涨学费。那几年房价也是飙升,实验室里有个博后拿到绿卡就改行去卖房子,还有改行去做贷款的。
看娃是否迷途知返吧,能去梅森就很好了。
80年代严重缺乏人才,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被当作是人才,转行相对容易。等到现在,每个专业都卷的厉害,想跨行进入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