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当代人物】 胡锦涛的韬略(四)?D?D七一讲话   -- 话龙点今

  • 共: 💬 9 🌺 13
【当代人物】 胡锦涛的韬略(四)?D?D七一讲话  

七一之前,境外各大媒体纷纷猜测胡锦涛的讲话内容,形形色色,风闻

一时,传行党内民主者有之,传省部级干部公开选拔者有之。七一讲话,

话音刚落,海外媒体又叹息四起,只得再度掀起描叙“江”“胡”之争

的热潮。

到底七一讲话要怎么看?

七一讲话体现“稳”字当先。

中共四代领导人中,治国方略中都是高度要求稳定。邓时代有拨乱反正,

不讨论,江时代有稳定压倒一切,相信大家对这不会存有疑义。而毛时代

可能颇有争议,尤其会举文革中造反有理,武装夺权的例子,但这不过是

毛对自己绝对权威自信的一种表现,建国初打击反革命,三反五反活动中

可都是大力争取稳定的措施。到了胡锦涛这一代,已经是弱势领袖,稳健

而又务实的改革合乎时代要求,合乎政治统治的需要。七一讲话仍以三个

代表为主旋律,这有利于让江安心放权,有利于安抚江系人马,那些大小

官僚不至于在江逐渐隐退时惊恐万状,奋起反扑。又中国的改革,变法总

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戊戌变法,赵紫阳的教训,都是改革者本身根基未

稳,行事周全的胡锦涛绝无道理要盲目冒进。但可以预见,从03年至

13年胡锦涛主政的这十年里,中国的政治改革会比共产党执政的前50

多年里更猛烈,但这种猛烈只会让政府更高效,或党内更透明,绝无可能

出现西方式的民主。

七一讲话釜底抽薪。

先谈谈我个人对三个代表的看法,看其理论上是否有任何重大突破?看“代

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邓选》里已经有大段大段论述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由此阐释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率领

全国各族人民搞建设社会主义提高两个文明,此“代表”无非是御用文人玩

了玩文字游戏而已。

再说“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此代表是三个中最大败笔,文化的内涵和

外延本身已很难简单界定,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又不是先进文化?况且就

辩证法观点来说,文化和民族联系紧密。藏族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有其特殊

的文化,它是不是先进文化?少数民族的共产党人都学习这“先进的文化”

以后,这些民族的文化是不是还具有文化独立性?另外,党一贯反对希特勒

提出的劣等民族之说,并提出民族没有优劣,要平等相待。现在,和民族密

切关联的文化又出现优秀之说,做何解释???

如果说略有突破,还是“代表最广大根本人民群众的利益”,建国时“人民”

的涵义不如现在广泛,那时候资本家是不能入党的。也就是说,共产党与时

俱进以后也代表了一些资产阶级的利益。纵观整个理论,实际意义不大,空

洞的很,无非是要个人籍此在理论上留个名而已。要解决党的实际问题还是

得看毛关于党的性质,邓关于党的根本任务的阐述。

既然如此,谈三个代表只能起到安定江系的心,民心不但难平,还有可能出

现逆反。怎么办?胡锦涛一招釜底抽薪实在漂亮!提出三个代表的本质是,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又进一步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加

以解释。表面上三个代表冠冕堂皇,江派面前好交差;实质是大谈他本人反

复强调的重民思想,群众路线。而无产阶级的理论是个开放的体系,既然你

的三个代表是时代的产物,胡总他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又何不可呢?

除此以外,就党内部来说,各级党委早已把三个代表的表述背的滚瓜烂熟,

并不需要什么新的高潮来统一思想。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党员的要

求,态度做了具体的表述,就象不要随地吐痰一样,是具体的规则。现在再

学习,是学胡的思想,还是弹江的老调呢?其结果不言而寓!日久天长,势

必出现三个代表空心化。若干年回顾胡巩固政权,这个案例不得不提。

如果这件事就此了解,那真是完美无缺,但仍然有两点是不可忽视的。一是

各大传媒言必称三个代表,警察抓贼,三个代表,工人掏粪,三个代表,此

种表现极度庸俗,有如街头贴烂了的性病广告,又仿佛回归了文革。二是明

年春的人代会是否会将三个代表写进宪法。此举也是意义深远,现在已经有

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如果一代一代总要在国家根本大法

?D?D宪法里留下点什么。那么再过五十年又要创造出多少个词汇。胡适先生

那篇《少谈点主义,多解决些问题,》今天正好符实。

哪里有什么江胡之争:

这都是海外的某些组织的臆想,胡锦涛现在连屁股都没有坐稳,争什么?再者,拿什么争?

曾国藩说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如果胡锦涛连这个道理都不懂,那还混个什么劲。

胡锦涛的韬略(三)-----执政风格

cchere.com ◆话龙点今 发表于:2003-07-10 07:34:21

外界之所以曾说胡锦涛像周恩来,无非是因为低调的处世风格,平易谦和的

待人态度,但是就其执政百日来更像执政上海的朱槠基。

当年,中央机构改革经委和计委合并,朱槠基从经委副主任的职务被任命为

上海市委副书记,又成为市长唯一侯选人。在上海没有任何人脉资源的朱槠

基,怎样在这块极度排斥外乡人的土地上站稳脚跟?怎样避免成为芮杏文第

二?他采取的措施就是迎合“二老”,得罪中间。这里的二老是指上海的老

百姓和中央及地方的老同志,中间就是上海各大厅,局干部。

朱槠基第一招是违反十分钟竞选演说的纪律,足足讲满一百一十分钟,大谈

他的七条施政措施。上任以后,大会小会上,不拿讲稿,不念报告,先让上

海的各级干部耳目一新;对民众,抓好菜篮子工程,大树亲民形象;大兴人

事改革,对厅,局一级干部进行干部考评,下任命书,大加压力。

扎扎实实办成这几件事以后, 他又保持一贯作风避免介入中央元老派系,既不

作赵紫阳的人,也不是陈云的人,更不像邓小平的人,但这些人无论谁来到上海,

他都服务周到,让其满意而归。朱槠基一面要求政府官员尽量避免出席剪彩

仪式,礼庆活动,一面又提出这种活动让本地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多

出面。这样不到半年时间里,他的地位已经十分稳固。

回过头来看看胡锦涛,他上任伊始即前往西柏坡朝圣,又强调尊重宪法权威,

安抚老同志;仿照赵紫阳,让新华社及时报道政治局会议内容,告诫媒体要

把焦点放在普通百姓上,而不是紧顶几个常委,获得不少民众支持。

在SARS中,史无前例撤换了正部级干部,张文康,孟学农;在361号潜艇事

故中,又免去海军司令政委石云生,杨怀庆。此种做法,是不是中央将施行

媒体猜测的干部问责制,个人认为现在作结论为时尚早(温相曾有精辟分析

过,不多言)。但是权力过渡时期,抓几个高层干部祭祭旗,树树中央权威

是很有必要的。试想那些唯江Core马首是瞻的地方大员,军区长官,有了这

番教训以后今后行事前还会照旧毫无顾忌吗?

朱槠基初到上海时,胡锦涛还在贵州强乡僻壤体验民间疾苦,可能无暇顾及上

海的一切;江北京上任,朱槠基在上海大揽党政时,胡已经入京养病,那时

的他,已十分注意这位很有性格的上海大员;政治局长期共事期间,胡对朱

的行事风格更是不再陌生。当然任何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都不可能拙劣地照

搬照抄他人模式,必定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因此,胡总书记除了同样的亲

民,还有和蔼的笑容,还有“揪心之举”;除了同样尊敬老同志,胡总书记

还能不得罪谁,又不同意见中获得最广泛的支持;除了同样给下属工作有压

力,胡总书记不会铁青着脸,也不会大动干戈。

看到他在SARS,外交一些举措之后,我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夜不能寐,填

词一首《点绛唇》

点禁唇?新人新气象

走马换将*

一白天下雄鸡唱

胡疫*四起

力斩孟张

领袖峰会

新人新气象

图自强

政经并举

雄狮啸东方

但是,不要忘了,朱槠基曾一度被西方媒体看成“中国的戈尔巴乔夫”,如果说是

江,李阻碍了他在政治上的改革。那胡锦涛的“政经并举”又会不会走得更远呢?

注:将*通“江”。胡疫*:不知名的瘟疫,而不是胡锦涛,温家宝,吴仪,王刚四人。

胡锦涛的韬略(二)?D?D雪藏十年

cchere.com ◆话龙点今 发表于:2003-07-06 02:49:39

皇储不好当,中国的皇储就更不好当。且不说封建社会,皇室的明争暗斗,

刀光剑影,在中共短短几十年历史里,接班人又有几个落的善终的?毛时

代的刘少奇,林彪,华国锋,邓时代的胡耀邦,赵紫阳,即使风云一时

的江core也差一点在十四大前被取而代之。以上提及的这些人都算是有能

力,有威望的人(除了华国锋),他们均是方针政策上没有和核心保持彻

底一致,以至于全功尽弃。胡锦涛能在皇储的位置上把自己雪藏十年,不

求有功,但求无过,做的四平八稳,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不出头,不盖主

从胡锦涛的分工和实权来说,他是历任接班人中,权力最小的。刘少奇担

任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家主席,其威望还一度超过毛泽东,林彪

有他的广州基地,并大揽党政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胡耀邦当中央委

员会主席,赵紫阳任总理,总书记,都是一度主政的人物。而胡锦涛一直

处于虚位,政的方面江出访时他从来没有代理过国家主席;军的方面,只

有知情权,没有决策权,更未见以军委副主席单独发表过任何讲话;外交

方面,大多是在亚非拉地区访问,接班前才去过欧美;相对来说,党务方

面还能有些作为,他为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协管日常事务。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可见他的讲话中,前期出口必是邓小平理论,中期不离“三讲”,

后期高举“三个代表”。正因如此,十年下来,无论是国内老百姓还是国外

政治团体除了对他的名字十分耳熟,其他一无所知。

当然,在这段时期也有两件事相对来说给人印象深刻,一是九九年五月九日

代表中共中央,就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发表电视演说,当时他一方面严

词谴责美国及北约,另一方面语带警告,要上街抗议民众节制。如此重大事

件,他还是表现的不愠不火,整个演说拿捏精确。另一件是他于去年四月对

美访问。即使接班邻近,他的讲话丝毫不偏离大纲,字字句句和既定方针毫

无出入。回国前的访问总结也只是,“谈的很好!”轻轻带过。

可以想象,如果他是美国的总统候选人,此种作为是决无可能问鼎白宫的。

可在办事越多错误越多的中国,冷处理,不张扬才是上上策,才符合国情。

战国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清朝有鳌拜摄政时的康熙,民国有佯醉青楼的蔡锷,

这些都是睿智的人,恬退隐忍,以待时机,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抓实际,求务实

多做不行,容易被抓住小辫子;不做也不行,会被认为能力不够,并且,即

使掌权以后更是难以服众,难免不成为华国锋第二。凡是领导人,一定要成

众星捧月之势,也就是一定要有一帮自己的得力干将。但时任中组部长的曾

庆红一直被视为胡锦涛的政治对手。绝无可能在人事安排时,让胡四处安插

亲信。而胡锦涛也有自己的阵地――中央党校,大凡厅局级干部只要是中共

党员者无不要进入党校学习。这部分人已是地区或部门领导骨干,且又都相

对年轻,未来可以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就像蒋介石以校长身份来拉近黄埔学

生,胡在这方面同样有政治资源。另外,外界风传已久的共青团委,的确也

是胡的另一阵地,但外界强调甚多的是胡锦涛在共青团中央工作过这一事实,

反而丢了重点,那就是团归党管,而胡又管党务。也就是说,即使胡没有团

的工作原因,团派干部也会受到重用。

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国情就是,要想地位稳固,一定要得到老同志的支持。

所以,逢年过节,胡锦涛都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去看望老同志,态度谦恭,嘘

寒问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一旦当上总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西柏坡朝

圣,重拾两个“务必”,这一招目的明确就是要牢牢抓住老同志的心。

这十年里,胡一再低调谨慎,但并不代表虚度时光,他肯钻研,好学习。据

传,他曾下令中央党校专门组织人员研究西方经济学,可见他是想两条腿走

路,既懂政治,又通经济。至于说到,他百日来的执政风格最像谁,有人把

他比作周恩来,但我看更像朱槠基。

胡锦涛的韬略(一)

cchere.com ◆话龙点今 发表于:2003-07-04 09:11:04

去年10月,党代会推迟召开,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在讨论,是不是江泽民又在

耍什么小动作,是不是胡锦涛的接班地位受到影响。一个月后,尽管江在常

委中安排了五员大将,但胡锦涛毕竟站在了排名第一的位置。三月全国人大

会,当胡以第一高票接过国家主席职务时,在中共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和

平接班,意义重大。时至今日执政已过百天的胡锦涛,从一个既让人熟悉却

让人陌生的皇储,到“两老”满意领导人,他的城府韬略的确高人一筹。在

这个系列里,我将重点解读他执政百日的种种措施。

早年的政治得分

从一个青年技术员,胡锦涛花了十四年的时间(1968至1982),终于在不惑之

年登上了厅局级的位置。和今天一些少年得志者,或是一些高干子弟比起来,

这种一步步的升迁的确有点枯燥而又缓慢。不过,在当时大批共和遗老当权的

情况下,胡锦涛已算是幸运儿。以上海为例,江泽民到任时已经59岁,还是接

替年纪更大的汪道函。

留心一下他的职务,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段时期胡锦涛多是担任副职,机关党

总支副书记,设计管理处副处长,建委副主任。长期处于协助领导的地位养成

了胡善于与人相处,低调谨慎的作风。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政坛,升迁到高一级

部门总需要在低一级部门正职过度几年,而胡锦涛这种较为特殊的官场经历,

充分体现了他深获上级的信任和赏识。正因一贯如此,才有后来宋平,胡耀邦

对他的相当好感和保护,邓小平更是钦定为第四代接班人。

进入共青团中央是胡锦涛的政治生命的一大转折,宋平从甘肃到了中央,也极

力引导年富力强的胡锦涛迈进了皇城。可惜好景不长,在陈皓苏等太子党人的

攻击下,胡的地位岌岌可危。这一次胡耀邦伸出了援助之手,胡锦涛被任命为

贵州省委书记,虽然是穷乡僻壤,但地方大员有更多自主空间。因此,这段时

间正是胡频频得分的最佳时期。

掌权贵州后,据说胡锦涛也是深入基层踏遍各个县市,并使得贵州经济成倍增

长。没有当时的数据,无法考证是否有如此骄人的政绩。但他今日低调,务实,

亲民,果决的作风,他当政贵州时已经有所表现。87年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谈省

委书记的形象时曾概括为:“有坚定信念和强烈的追求,有脚踏实地精神,不

图虚名的人;不官气足,高高在上,和群众心连心的人;发扬民主,又在关键

时候能够决断的人。”

胡锦涛是作为类似“救火队长”的角色临危受命进入西藏的。时值藏独猖獗,

上任前一周还出现了警方鸣枪,死亡一名喇嘛,十三人受伤的恶性事件。上任

一月,十世班禅圆寂,藏人蠢蠢欲动,出现剑拔弩张之势。此后的一个月又经

历了四次大小不等的骚乱事件之后,在胡锦涛的领导下,拉萨实施了长达四百

廿天的戒严。更为难得的是,胡锦涛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还提出了「一手抓

反分裂斗争,一手抓经济建设」,两手都要硬的治藏政纲,充分体现其政治敏

锐力。90年,又在《求是》党刊上发表文章,进一步阐释西藏的两手硬,「一

手抓稳定局势和反分裂斗争,一手抓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在当时极为复杂

的政治气氛下,中央准备作手整顿经济经济自由化的形式下,能如此大胆鲜明

的亮出自己的观点,确属不易。

小议:整体而言,此时的胡锦涛处于积累政治资本时期,与其谈论他的韬略,

不如说是政治敏锐力更合适。他善于处理上下级关系,对上,他良好的道德操

守,稳重有能力深受好评;对下,他走群众路线,勤政务实得到拥护。西藏平

叛,更体现他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使得他日后成为一流政治家

的人格魅力。

此系列篇外话

本来打算把这个系列写成十来篇,但看起来,大家并不十分感兴趣。

再者,当代人物,评价功过也太早了点。还是等到尘埃落定再细说

当年比较好。

这个系列里,要特别感谢大江给我的指正,在第二篇里,我错误的

将胡耀邦的职务中央委员会主席(即总书记前身)写成了国家主席。

另外要感谢支持李梅主席等一贯支持与厚爱。

尤其另我感动的是温相,观点上大相庭径时,还给我的贴子加为精华。

我只是写了个人的一点想发,不成熟的地方肯定比比皆是。合并重贴

前三贴,方便大家阅读指正。 

其实不是大家不感兴趣: 

而是对当代的这些领导人,不少弟兄心中充满了各自的怨气,一旦评论起来,难免要有过火

的言词,反而不美。不过,这并不妨碍你的系列的退出,我们不仅支持你的创作,也支持你的这种努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语)

还是那句:温相与各位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创作之源。 
五年以后看五年以前的帖子挺有趣,胡完成了期中考试,考得不

错,不知期末考试会如何。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