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评论“中国”农民的现状,及观念转变的必须。 -- 秦砖汉瓦
- 共: 💬 7
我的标题里“中国”两个字是特意打了双引号。
本来嘛,如果那些文章的标题取的是“湖北某地农民现状”或者是“淮河某地农民现状”都可以。原本不想说什么,但是看着有人动辄用某个局部的农民的状况来替代“全中国”农民状况,好像全体中国农民怎么怎么苦,怎么怎么悲惨,真不知道这新时代的浮夸是不是可以算是一种诽谤?
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是从浙江的农村出来,也是因为我看过甘肃尤其是从兰州到新疆一线的农村。这两地之间的对比极其的大。根本就无法用其中的一个来代表中国农民。
先不谈别的差别,就看房子的差别都会让人有很大的误解。注意,我这里谈的是4、5年前的比较,不是现在的。在西北的房子,基本上是以黄土坯为墙,从外边看是很有些灰头土脑,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再加上周围的环境,黄土地多一些。南方呢,多数是青砖为墙,再加上青山绿水,看上去也诗情画意一些。这里还没谈到任何具体的生活状况,好坏的对比就已经有了。
在探索写过一个原创,讲的是人的头脑会把没有见到的的,或者并不存在的东西给主观的加上,以便前后事件可以有个逻辑的过渡。这是一种臆想。
有个名词叫PSYCHO FACT,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有机会再细写)。这个意思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叫三人言虎于市。
既然我是来自浙江,讲点家乡的状况会比较客观一些。江南的农村现在已经变化很大,多数人已经不再种地而是大量的做生意,开办工厂。开办工厂的方式也慢慢的从家庭作坊式转向股份制。即使是继续在种地的,也不在局限于种粮食,而是种经济作物。我印象很深的是10来20年前种花木曾经非常的热,现在又开始非常的热。路边全是花木苗地。
但是这种花木热的背景非常不一样。10多年前是用来出口,现在是用来美好新建的公路。这后一种情况其实也暗示了一种情况,就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非常多(想想看,是谁在建设?)。但是两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商业的机会被农民给抓住了。农民并不局限在种地上,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浙江的民营企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自然条件来说,浙江多数是山区丘陵地带。真正起决定因素的是人的头脑。浙江农民主动走出去,带回来,对于观念的交流和变化并最终导致经济的整体发展功不可没。
城乡差距在以前是个大问题,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居民户口已经没有什么特殊性。大多数的人都忙着想法子动脑筋赚钱,走在街上,谁都不知道谁。买房子也没有限制。我们那里的农村甚至有这么个观念:还是当农民好。为什么?因为当农民,就有土地。经济形势好了,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生意开工厂上,把土地租给别人种。形势不好,怎么样还可以回来种地,不象居民户口的,找不到工作,连个退路都没有。
观念很重要。
一天到晚只看到自己穷要政府这个那个的,起码我看不到什么大的前途。
事实上,农民还是相当贫困的。尤其是中原省份。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贵州,江西等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也就刚刚解决温饱。这是不争的事实!就连山东的好些地方,农民的生活也不敢说是有保障。本人去过很多地方,听过许多言论,难道都是假的吗?
就像美国的加州,NY,德州,...跟IDAHO,MONTANA,NEW MEXICO也不可能平均、平衡发展一样。但是,在中国的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的农民问题 could be fatal.
有些内地省份,既不靠海,又无工业,交通还极不发达,投资传统也少,让他们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路,有困难啊!
我上面帖子里面说到,可能没写清楚,就是我写这个是说动辄用某地状况来代替“中国”状况是种不负责任的作风,说的难听些就是“浮夸风”
各地的状况不一样,这个我同意,举例说明浙江的状况,只是想说明人也的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10来20年前的中国,有多少浙江人在外面弹棉花、养蜂,修鞋的?正是这些的人的走出去,带回来,交流信息和观念,才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动出脑筋来,变出法子来。
其实不单单是农民,城市人也有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下岗以后怎么办,各地也不都相同,关键是要能动脑筋,不能坐死。
我实际上说得是:
中国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的农民的现状虽然看来是局部问题,却是对中国的全局发展至关重要、生死攸关的。一旦中原大乱,你浙江发展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