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西欧情色大片《戏梦巴黎》(2003) -- 翼德

  • 共: 💬 19 🌺 52
  • 西欧情色大片《戏梦巴黎》(2003)

    点看全图

    “戏梦巴黎 ”这个名字翻译地很好,具有双重含义。英文原名是dreamers,做梦的人们。电影角色们是喜爱电影的三个学生,所以“戏”字也用得上。最关键的是三个年轻人如同游戏一样的生活,被电影反映出来,所以“戏”字又多了一重含义。

    点看全图

    这部电影是著名意大利导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伯纳多贝托鲁奇的作品。他1987年在北京紫禁城获得特许拍摄的《末代皇帝》,是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作品。贝托鲁奇是马克思学说的信徒,中共叫他们这类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这部作品是以1968年巴黎的学生运动做背景的。

    点看全图

    主角之一泰欧是毛主义者。他和孪生姐姐伊莎贝拉一起加入抗议左派文化人被政府剥夺公职的抗议行动,在此期间结识了美国学生麦修。三人外表出众,喜爱电影,一见如故。麦修尽管是昂撒人式的保守,但因伊莎贝拉的开放态度很快与之成为情侣。泰欧嫉妒姐姐有性伙伴。伊莎贝拉安抚他,三人遂同眠共枕搞到一起,被旅行归来的父母发现。当泰欧和麦修熟睡之时,羞愧的伊莎贝拉打开煤气,准备三人一起殉情。但是从窗外扔进的酒瓶将二人吵醒,看到街上抗议的学生们。不顾麦修的劝告,姐弟加入游行队伍,向警察投掷燃烧弹,全副武装的警察们呼喊着冲向学生,影片在法国歌手伊迪丝·琵雅芙的名作《不,我毫不后悔》中结束。

    点看全图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伊莎贝拉和泰欧的亲密感情,政治立场是第二主线。马修作为一个外人是参与者更是观察者。他对姐弟的乱伦大吃一惊,对欧洲小资偏向毛主义的观念认为不值一哂。然而电影结尾伊莎贝拉姐弟和马修断然分手,向警察投掷燃烧弹的镜头,表明了导演的政治观念。

    点看全图

    电影中大量出现正面全裸镜头及性交场面,在美国被评为成人电影。剪辑后的电影也是年龄限制级。

    点看全图

    女主的扮演者伊娃格莲后来的访谈中表示,她起初被经理人和父母恳求不要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出。她说她观看样片的性交镜头时候感觉不舒服。然而这部电影成为她的成名之作。男主角色曾经被导演选择为另外一个演员,但是他研究剧本后拒绝出演。

    点看全图

    电影穿插了许多经典电影的镜头,以强化本片叙事的镜头,这也是暗示这三人的电影爱好者身份。但是有关对话是这部电影最有深度的地方。比如麦修说电影如同窥测别人的生活,因而是不道德的,导演等同罪犯。又比如泰欧说毛主席的文化大革命可以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电影,因为其规模宏大,红卫兵们手持小红书而不是枪,是文化革命而非暴力革命。麦修则表示恰恰相反。每个红卫兵都拿着同样的小红书,喊着同样的口号,唱着同样的歌,说明每个人都是业余演员,这让他感到毛骨悚然。麦修的理性也被泰欧一语道破。泰欧说你不应该在越南战场上吗?麦修这时露出自私一面,说那些人不能够读大学,所以去越南战场卖命。麦修家庭出身普通人,不比泰欧家是法国高级中产,但是他没有泰欧姐弟的勇气。导演在此倾向于欧洲小资的观念是显然的。当然美国也有有识之士,如列侬的著名反战口号,“做爱,不做战。”这部电影可以看作列侬口号的回响。但是法国青年一代的确如电影所表现的那样投入到实际行动中了。

    点看全图

    这电影如果缺乏了女主将会失色不少。伊娃格莲的美艳脸庞和标致身材,当然还有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看电影的好处

    通宝推:达菲,多余6688,onlookor,
    • 电影中关于电影和导演的对话

      麦修和泰欧泡浴缸的时候精神贯通,讨论电影的本质。麦修引用法国人的书说电影制作人如同偷窥狂。摄影机如同小时候通过钥匙孔看父母的事情。虽然看了恶心,有负罪感,但还是想看。

      想起以前胖大叔写的关于英国电影《苦月亮》的台湾译名《钥匙孔的爱》。我猜翻译此名的人刚看过《戏梦巴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情色大片太小看了吧

      糜烂生活配上五月风暴的时代背景,不谈革命也像说了很多。

      本片也是伊娃格林演技最佳的巅峰之作,一个演员能达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死而无憾了吧。

      • 情色只是标签之一

        其他标签懒得加了。

        不过我看了贝导的几部作品,总是有性的内容。

        虽说性生活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但是如何表现,我偏向于多少还是要委婉一些😄。

        像本片中的性场面,可以说不可缺少,但时间可以短些。美国公映时就是减去几分钟,按年龄分级限制观众。

    • 咋没贴经典的仿断臂维纳斯
    • 锁骨以下,索然无味

      《活着》里面有个细节,就是不同的菜式,底下都是一块肥肉。这块肥肉还是不演出来,更有味道一点。

      • 这是电影的硬伤,我觉得选角有问题

        伊娃身上有衣服的时候浑身上下都很诱人,然而她这个3D(起码3D吧)实在不符合处女的人设,看着发腻。

        @燕人 这电影我没怎么看明白,看了你的介绍还是不太明白。不知道导演想要说啥。如果说是要展现巴黎当年学潮的某个侧影,那还说得过去。我怀疑导演是否还有更高级的表达。

        电影最有趣的地方是它不断闪现旧电影镜头来做游戏,郁闷的是这些旧电影我都没看过(《疤面人》还是看的翻拍的),不能完全体会到电影的乐趣。

        • 看我的标题总结 - 情色大片

          毕竟是大片,电影情节走向是清楚明白的。个人性格也很清晰。你我所疑惑的地方是导演究竟着重点落脚在哪里,是性爱还是革命。

          贝导就是这样。所有电影里面毫无顾忌地反映性爱场面,我个人意见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

          点看全图

          电影中的性爱场面无非表现双方的真情。我认为通过面部特写就足够了。像梁家辉在《情人》(1992)中呼哧呼哧的劳动场面,除去情色电影的商业意义,没有其他作用。观众们都以为是真的,当年还未成人的女主演出面坚决否认。

          点看全图

          德国有个著名演员克劳斯金斯基,就是大美女娜塔莎金斯基的老爹,在回忆录里说他的电影中的性爱场面都是真的,搞得与他合作过的大导演都驳斥他是疯子。其实真假的话,只有当事人知道,而且必然是商业秘密。

          点看全图

          贝导有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他因此片在意大利被剥夺公民权5年,电影拷贝被最高法院判决全部销毁。其中的性爱场面是真枪实弹的。女演员麦理雅施耐德当年20岁,未被告知男演员是真做,当然在镜头中表现完全真实。不过她在事后产生巨大心理创伤。3年后才心态平复重新回到演员职业,也自此成为一个女权辩护者。伊娃在参与拍摄《戏梦巴黎》前,就被父母和经理人以麦理雅的经历警告。

          回到《戏梦巴黎》的主题,贝导究竟想表达什么观念。我觉得他安排的泰欧与麦修在浴缸中讨论的镜头很重要,表达他对导演和电影的基本观念,也是我在”我为什么看电影“中表达的,观众如我是窥伺狂Voyeur,喜欢看别人生活的全部景象。导演制作电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戏梦巴黎》的镜头完美诠释他的主旨。这是本片的通用主题。本片所特别要表现的主题是平行存在的性爱和政治表达。贝导是左派所以站在反战者和自由表达一方。泰欧和伊莎贝拉姐弟在性爱观念上是自由无拘束的。这与政治表达的自由是同一逻辑。麦修对于他们姐弟性关系的观念和对于他们姐弟勇于表达政治观念是同样的反对,最后终于分手。

          点看全图

          还有一部法国名片《最后一班地铁》(1980)你听说过吧。德帕约迪和德纳芙主演。我跟朋友讲这部电影的主题可以总结为,在反抗德国鬼子侵略的同时,法国人还在偷情😄,即爱与政治是同步进行的。

          点看全图

          我对LQBT并无反感,对西西河有些同学蔑视LQBT倒是很反感。LQBT是人类自由的一个表达出口。在英国的撒切尔时代,与煤矿工人并肩游行的人们中间,LQBT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2014年的电影《Pride骄傲》表现了这个场面。从历史上看,对性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压制,从来都是同一个统治阶层。所以贝导电影中的所欲表达的,我可以理解,顶多说贝导用力过猛。欲速则不达,洋鬼子不懂的😄。

          至于挑选演员,我同意你的意见。不是人人都适合裸身的。所以一般文明观念反对公开裸身。只有你的真爱才能接受你的裸身,管她肥腻还是排骨😄。画家也好,雕塑师也好,他们作品中的裸体女性还是看着符合黄金比例的多数,当然他们的模特也都是顺眼的。《偷香》里面瑞秋脱光就不好看,拍摄的角度更不对,让我看了心中大伤悲。当然你还是中国人审美观。伊娃的体型标致得很,但我恐怕英国男人还以她为不够曲线玲珑呢😄。

          @多余6688

          通宝推:普鲁托,
          • 性观念

            中国确实保守一点,西方又有点过,各有利弊吧。

            电影里的裸露,只要展现人体之美艺术之美,个人还是可以接受的,有没有必要倒是不讲究。

            LGBT是另一回事,我们意见不同不过也不想就此讨论一番,在我看来,存异比求同更重要更有意义。

            • 你只看到LGBT四个英文字母

              没有意识到“性自由”这三个汉字😄。

              作为自由主义者,我既不支持,更绝不反对😜。

              你结尾说得好。在西西河应该能做到求同存异的。

              • 惭愧。。。

                不过这次决定不背这口锅,不是本人的眼神问题,都是英语的错。

                一个字母之差,QG两个家伙还长得贼像,摆明就是视力歧视嘛。

                正好看到一篇吐槽英语的文章,看完顿时觉得理直气壮。

                .

                为何说【英语】是自带“半文盲debuff”的【种姓隔离圣体】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80860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