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什么是中医,中医算不算科学 -- 陈王奋起

  • 共: 💬 111 🌺 473 🌵 6
  • 【讨论】什么是中医,中医算不算科学

    这个话题是中文互联网的长期热点,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干脆,把脓包挤出来,放在一个楼里面。

    我先用几句话来说说我的中医的认识,中医是如何认识人体的,也就是中医的人体观,因为这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所在,中医可以用一切现代科学仪器,中医可以使用一切现代化学合成或者生物合成的药物,把中医和西医区分开来的,就是中医的人体观以及基于这个人体观对治疗思路不同。

    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 阴阳平衡:健康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则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3.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解释人体生理运行、病理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4. 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动力,血是营养的载体,气血调和是健康的基础。

    5. 脏腑经络:脏腑是生理功能的核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二者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6. 辨证论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辨别疾病的本质,针对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7.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防止疾病发生。

    8. 天人合一: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顺应自然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9. 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具有相似的来源和作用,食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药是如何发现和确定药性的呢?

    中药在中国人经历几千年的经验积累与自然观察。神农尝百草:古代医者通过观察动植物对人体反应的直接作用(如止痛、退热、解毒),逐步总结药物功效。中医也不是盲目尝试一切物质,经常通过类比推演:根据植物形态、生长环境等自然特征推测药性。例如:

    根茎深长的植物(如葛根)被认为能“通达经络”;

    耐寒植物(如雪莲)被认为有“祛寒”功效。

    人参长得像人,推测对人有大补。

    根据上面的提到的观察总结和理论指导,对中医海量中药进行了分类:

    四气五味: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对应不同病理状态。

    归经理论:药物针对特定经络或脏腑起效(如黄连归心经,清心火)。

    单一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且副作用难以克服。中医善用复方配伍搭配来解决问题,遵循“君臣佐使”原则,利用药物间的协同或制约关系增效减毒。例如:

    桂枝汤(桂枝+白芍)既发汗解表,又调和营卫,防止发散过度。

    中药的药性是如何验证的呢?

    1. 通过数千年临床实践,观察药物对特定症状或体质人群的疗效,逐步筛选有效方剂(如《伤寒论》113方的形成)。典型案例:青蒿治疟疾(《肘后备急方》记载)启发现代青蒿素研发。

    2. 动物与人体试验

    古代已有“以动物试药”的记载(如用中毒动物测试解毒药效),但缺乏现代科学系统性。

    3. 现代科学验证(不要把现代科学验证和中医对立)

    药理学研究:通过实验室分析中药化学成分(如黄连中的小檗碱、人参中的皂苷),验证其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典型案例: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解析。

    随机对照试验(RCT)

    对经典方剂(如连花清瘟胶囊)进行双盲试验,验证其对特定疾病(如流感)的疗效和安全性。

    大数据与循证医学

    利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药在大规模人群中的实际疗效(如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Meta分析)。

    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针灸实践

    中医认为人体器官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互相支持或者互相制约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在我看来,人体器官之间的关系源自所有的细胞都是共同的DNA,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兄弟姐妹或者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过去西医否定中医的经络学说,最坚硬的质疑就是没有找到经络的物理存在,但是他们无法用这样简单的逻辑解释父母可以无偿替没有物理联系的子女送饭吃。

    总之,中医对人体和药物的认知是经验总结与哲学思辨的结合体,其有效性既依赖于历史实践(大样本、长周期验证),也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阐释。中药的发现与验证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上升逻辑。

    如果用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来衡量中医,它有清晰的理论,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哪怕只有1%的真实疗效,它就是科学。

    你可以质疑中医的某一个诊断,或者怀疑治疗的疗效好坏,你不能否认它是科学。在我看来,中医诞生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它的这套针对黑盒子的人体哲学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在当年是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因为哪怕每年提升1%的存活率,3000年累积下来,对中国的繁衍和福祉,都具备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即使将来,我们面对未知疾病和未知生理机制的时候,还是要用到中医的智慧。

    现代中医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与时俱进,引入白盒子机制,提升普通疾病的疗效。当然,如果引入了,那就是标准的中西医融合,不过是中医为主的融合。

    元宝推荐:审度, 通宝推:青青的蓝,大眼,棋人鲁大耍,大道至简,秦波仁者,hattie,strain2,石狼,侎众,老王,草原狼,不如安静,林三,和平共处,东山之石,didae,广宽,cindia,呆头呆脑,起于青萍之末,
    • 横向对比,藏医,蒙医,苗医算不算科学?

      如果他们都是科学,那么再引申一下,印度,欧洲,非洲,美洲都曾有过自己的“医学”,这些算不算科学?

      退一步,承认中医是科学又能为中医带来什么?中医就光荣了?

      科学从来不否定上帝的存在,科学只是不在乎上帝的存在。

      面对无法解释,无能为力的未知,人永远逃不开给自己创建一个崇拜对象的宿命。在无神论的国度里神灵崇拜式微了,祖先崇拜自然就出来替代了。祖先崇拜困惑了,那就开始崇拜科学吧。再怎么说也算一种进步,虽然科学根本不鸟你是不是崇拜它。下一步大概率会出现deepseek崇拜了吧。

    • 西医也不是科学啊

      医学和建筑学有类似的地方,是偏向实用的、系统化、工程化的学科,和科学或者自然科学并不是隶属关系。

      百度百科里这样说:

      医学(Medicine)是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法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

      医学以学术性、技术性为主要属性。它做的是学问,着力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揭示、对实用技术的发明创新。但医学的学术和技术,绝不仅仅是狭义的生物学或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内容的确是医学的主要基础和主干体系,但远不是全部。

      医学是“多学”,是“人学”。所谓“多学”,包括三大学问体系:一是自然科学(包括生命科学等),二是社会科学,三是人文学科。医学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关于维护人、人群、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的学术与技术体系。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终极利益的追求是医学的宗旨,因此,医学还是“人学”。

      上面提到了中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实践上中医也在发挥着作用。是否“科学”并不是医学的唯一标准,有时候甚至不是主要标准,比如手术,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技艺而不是科学。

      而阴阳五行是什么呢,实际上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就是“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前身(牛顿那本书就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东西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东西。哲学是对世界的看法,很多时候也无所谓对错。中医理论很多时候用阴阳五行,也只是知道目前只有这一套目前比较符合中医的体系,并不是说它是神圣的唯一的。事实上中医界也在一直在尝试不同的理论,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八风”,《医易义》也曾尝试引入《易经》的思想。

      .

      举个比较新的中医好用的例子:

      2003年3月畅销书《翦商》作者李硕发微博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从2月18日,在巴基斯坦的巴瓦小城首次发病倒下,我在当地医院躺了四天被抢救回来。之后,在全球通学弟等帮助下,于2月25日回国,之后近半个月里我被隐瞒了病情,不然处理后事的时间可能更从容一些。相比人各种死法,目前应该算是最好的结局,不需要开大刀受大罪,一切医学手段都已经失去作用。我最满意。大块劳生,息我以死,我活着也很少能享受生活,总忙忙乱乱操心下面写个什么,现在总算能休息了。”

      后来就没有了什么消息,直到7月份才传出作者并没死的消息:

      书肆巡阅使

      23-7-25 20:02 发布于 浙江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已编辑

      【又见李硕】

      今年3月李硕病危的事情传遍全网,于是我当时写了一篇《忆李硕》,有读者指出这个标题用词不当,说人家李硕还在呢,说不定就发生奇迹呢?

      不少关心李硕的朋友应该都已经知道了——后来确实发生了奇迹。

      7月19号我在成都再一次见到了李硕,与他长谈半日,终于搞清了这个“奇迹”的来龙去脉。我想很多关心李硕的读者都跟我一样,非常想知道奇迹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因此在征得李硕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我在这里跟大家把这场“剧情反转”的前因后果说一说,也算是对前文有一个交代。

      今年3月15号李硕在朋友圈宣布自己“将死”的消息时,他是真的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那时他已经在医院进行了各种检查和治疗,挂了二十多天的水,胆管癌引起的胆管堵塞问题却未能缓解,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各项指标都很糟糕。在各种西医常规疗法无效的情况下,医生对他放弃了治疗,直接就让他回家该干嘛干嘛准备后事。按照那会儿的病情发展趋势来判断,他所剩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硕才发了那条“告别人世”的朋友圈。他其实并不怎么愿意将自己的健康问题广而告之,免得别人为他这些“破事儿”担心操心烦心。然而由于他之前在朋友圈和豆瓣同步直播的巴基斯坦之行戛然而止,来问询的朋友众多,才不得已公布了自己的“死讯”。

      李硕没有想到的是,那条朋友圈居然引起了新闻效应。他原本并不算是个特别有名的历史作者,病危的消息加上去年刚出版的《翦商》的火爆,让他突然在垂死之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出了圈,从而让事态有了转机。

      话说我在公众号上发了那篇《忆李硕》之后,后台通过留言、私信支招的热心读者可谓是络绎不绝,纷纷推荐各种名医、疗法、偏方。我本人不通医术、不辨良莠,能做的唯有将那些医学建议悉数转达。这些医学建议中,超过一半以上属于各种中医疗法。当时曾有个别不信中医的读者对这些建议嗤之以鼻,留言跟我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笃信中医,此乃中国科普教育的失败云云……

      因而大家可以想象,李硕垂死的消息传开之后,会有多少医学建议涌向他。其中有好几个人都推荐了一位成都的老中医,说是专治肝胆疾病。李硕这个人吧,从前也不信中医,4月份时候,在家人和朋友的坚持下,他才将信将疑地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去老中医那里看了一下。老中医跟他实话实说:癌症他没本事治,但治疗胆管堵塞经验丰富,按照他开的方子煎药,喝下去胆管就能通。

      当时要李硕命的正是胆管堵塞淤结,由于西医常规疗法不起作用,胆汁都已经淤结成了如油脂般浓稠的黑色液体,用针筒抽都也抽不出来。没想到吃那老中医开的中药果真是药到病除——之前胆管堵塞的时候由于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大便拉出来都是白的;开始服药两三天之后,大便变成了胆汁的黑绿色,同时也有胃口吃东西了;持续服药一个多月后,大便恢复了正常的颜色,人的状态和血项指标都基本正常了。

      3月8日,刚插上胆汁引流管时的照片。由于胆管已经被半凝固的胆汁、淤血堵死,几乎无法引流出来。(图片由李硕提供)

      4月11日,在服用了中药之后,引流基本通畅(图片由李硕提供)

      就这样,中医把李硕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李硕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西医又是挂水又是引流都搞不定的问题,一帖中药服用下去居然就简简单单解决了。中医不像西医,很多药理起作用的机制至今无法得到解释,有时候还缺乏标准化,这正是很多人黑中医的原因。我觉得吧,中西医都各有自己的局限性——中医过于依赖经验,不擅长应对感染及外科;西医则过于依赖标准化的诊疗流程。问题在于人体本身并不标准,不同的人客观存在寒、热、湿、燥等不同体质。拿我自己来说,我的体质似乎不太适应湿热的环境,每次在湿热环境呆久了,身体就会出状况,各种湿毒莫名其妙发作;反之我一到干冷的地方就通体舒畅,所以我特别喜欢上高原,而不太喜欢去热带海岛。这种现象用西医很难解释,中医倒有相关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的治疗讲究对人、对症下药,不同体质、病症的患者使用不同的疗法。而且中医本来就特别擅长“疏通”这件事,胆管堵塞找中医确实没错。

      随着胆管的疏通,李硕的各项检查指标终于渐渐好了起来。之前医院给李硕判“死刑”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胆管癌肿瘤病灶涉及内循环系统,分布复杂且容易远端转移,难以切除;第二,他当时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不具备手术条件,要是不顾他身体状况开刀的话可能就直接死在手术台上了。

      各项指标达到手术要求之后,5月20号李硕再一次住进医院

      本来说好放弃治疗等死的,突然又能手术了——李硕告诉我,当他得知这一剧情反转时,内心是有些不接受的。他原本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而且觉得这种死法儿还挺不错的,用不着吃开刀、放化疗那些苦头,死得干净利落……结果突然间又得打起精神面对这些纠缠不清拖泥带水的破事儿,让他觉得还挺烦的。

      很多读者肯定跟我一样,听到他的这种想法会感到非常错愕——求生欲难道不是人的本能吗?绝处逢生突然有机会能活下去了,谁还会愿意等死呢?

      随着后来李硕跟我说起他的早年经历,我才终于理解了他——他是个比我彻底得多的浪子,堪称学术界的“亡命之徒”。他这样的人,许多年前便早已习惯将生死置之度外。就好像他自己说的——“这么出来跑的人,是不在乎命的。”

      李硕之前在新疆任教的时候,经常自己一个人跑去南疆最基层的乡村调研。而那几年也正是南疆恐暴形势最紧张的时期,他每次出门前都会写好遗书,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心理准备。所以对于“死”这件事情,李硕向来有着异于常人的豁达,这种豁达甚至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和理解——当然他也不在乎别人能否理解他。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死亡教育”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然而同时也是许多中国人最缺失的一课。由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务实主义,人们普遍对身后的“彼岸”充满恐惧,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参见《“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李硕在这方面的超前性,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李硕在5月底接受的手术总的来说很成功,切除了肝胆部位的肿瘤病灶。我刚好也是正在5月底开始了我的西部考察之行,原本打算6月3号路过成都的时候去探望他一下,但他当时刚做完手术,胸腔有积液,人有些气虚气短,于是我便没有去叨扰他——反正他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跟他约好等我行程结束回到成都的时候再去看他。

      直到7月18号我才终于结束了行程19000公里的考察工作回到成都,7月19号见到的李硕已然神采奕奕。大多数人生完一场大病都会苍老许多,这场病倒是让他的体貌清减了不少,看起来反而显得比之前更年轻。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作为一个大病初愈之人,他居然独居在成都,老婆孩子被他“撵”回老家过暑假去了。为了方便复诊,他住在医院附近的酒店式公寓,一百多块钱一天的房费,一室一卫一厨,有个可以煎中药的地方。据他自己的说法,现在已能行动自如生活自理,老婆孩子陪他在成都只会“碍手碍脚”。

      我听他一说,便理解了他为什么会一个人留在成都——自己身边的人生命垂危这种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我回想起自己被关在印度集中营里的时候,当时也一度盘算着要怎么先把老婆孩子送回中国,因为她显然应对不了当时的情况,至于对我自己的状况反倒是不担心的。像我们这种人,常年独来独往的生活,碰到天大的事情也都习惯自己一个人担当——即便是至亲也不愿意去麻烦他们、把他们卷进来;假如说天要塌下来,砸我一个人好过砸一家人,毕竟我的抗压能力强得多。常人可能难以想象:生了这么一场大病,李硕都不让他的父母从老家过来看他。尽管听起来十分不近人情,可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父母过来除了徒增焦虑之外,确实提供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如今李硕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已经与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无异,他说自己有时会骑个共享单车在城里转悠,只要不是剧烈运动都没啥问题。事实上他腹部的刀口才愈合没多久,目测有二十多公分长,还是挺骇人的。动过肝胆手术之后消化功能难免会受到影响,我问他有什么忌口,他说现在主要靠少食多餐来减轻消化系统负担。他在巴基斯坦那时候第一次发病,正是因为有一顿一下子吃得太多了。

      这次见到李硕,他在饮食上简直生冷不忌,大快朵颐牛排、油炸食品

      回顾起会得这场病的根源,李硕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家族中从未有人得过癌症,估摸着可能跟写《翦商》有关。在中医的理论中,胆汁的淤结往往跟人的心情有关;人要老是郁郁寡欢,胆就容易出问题。比起常人来,李硕已经算是个特别心大的人了,然而《翦商》一书所涉猎的史料实在太过黑暗,黑暗到足以使人对人性感到绝望,以致于就连他这样的大心脏也被搞抑郁了。他写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负面情绪中,傻傻呆坐半天。李硕觉得可能也就他的心理素质能写这本书了,要是换了别人来写,说不定早就精神崩溃自杀了……虽然他很快走出了抑郁,但不排除写《翦商》时憋出了内伤,直接或间接引发了肝胆疾病——这可不就是传说中的“拿生命在写作”嘛!为了拨开历史迷雾,首先他自己要义无反顾地一头扎入历史的黑暗之中——过去从未想过研究历史会有如此巨大的牺牲。但仔细一想,张纯如不正是前车之鉴吗?

      李硕的手术预后状况现在还很难说,毕竟癌症这个东西很容易复发。尤其胆管癌这么凶险的癌症,如果不进行手术,五年存活率为0;就算做了手术,根据不同情况五年存活率也只有20-50%。李硕现在仍需要持续服药以及接受化疗,定期得去医院做检查。生活在这种对未来的不可预期之中,无疑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然而李硕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丝毫彷徨,谈起生死之事只若等闲……我有时会想,假如我身处他的境地,能否保持他这样豁达的心态呢?这真的不好说,毕竟他是一个比我彻底得多的浪子——我只能说他对生死的淡然令我无比钦佩。

      李硕是个闲不住的人,健康状况稍有好转,又开始盘算起了下一步的行走和写作计划。这一点我俩很像,想去的地方、想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在有限的人生中恐怕永远都走不完、写不完。

      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怪只怪世界太大、历史太长,而人生又实在太短——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我们都只是宇宙尘埃之上的尘埃,活50岁与活100岁都是一样的白驹过隙,就好像“五十步”与“百步”般没什么差别。李硕凭借其《翦商》一书足以名留青史——如果一定要用世俗观念来衡量价值与意义的话,他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活出了更大的价值与意义。但像他这样的人,恐怕从来不是为世俗价值与意义而活的,财富与荣誉于他而言不过是探寻世间真理过程中的副产品罢了。

      我所认识的李硕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探究世界和历史,即便明知自己只是尘埃上的尘埃,明知“以有涯随无涯”是一种自不量力,依然可了劲儿地折腾自己燃烧自己,不停歇地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到我们比尘埃更渺小的生命的尽头……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从李硕身上我所看到的是:世界上只有一种自由主义,那就是内心的超脱。终极的自由源于内心的超脱,唯有不畏惧死,才能更好地活。

      (原创 随水 随水文存 )

      2024年5月,李硕本人出现在新书《历史的游荡者》分享会上。

      通宝推:潜望镜,唐家山,
      • 中医引入阴阳五行,我的理解是一种“建模”

        我就这个问题跟deepseek交流了两个回合,发现AI与我“所见略同”😁:

        Q::理工科或者经济学的建模有什么共同之处,哪些学科有“建模”。哲学上,建模是哪个层面的事情?

        A:

        理工科和经济学的建模有以下共同之处:

        1. **抽象化**:两者都通过简化现实,提取关键因素,忽略次要细节。

        2. **数学工具**:都依赖数学和统计学来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3. **假设条件**:建模时都需设定假设,以便在可控条件下分析问题。

        4. **验证与修正**:模型需通过实验或数据验证,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

        5. **预测与决策**:模型用于预测未来趋势或支持决策。

        ### 哪些学科有“建模”?

        - **理工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

        - **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 **环境科学**:气候模型、生态模型等。

        ### 哲学上,建模的层面

        1. **认识论**:涉及如何通过模型理解和解释世界。

        2. **本体论**:探讨模型与现实的关系,模型是否真实反映现实。

        3. **方法论**:讨论建模的科学方法和逻辑。

        4. **语言哲学**:模型作为一种语言,如何表达和传递知识。

        总结来说,建模是跨学科的工具,用于简化、理解和预测复杂现象,哲学上则涉及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和语言哲学等多个层面。

        Q:医学上有建模吗?古代中医引入阴阳五行算是试图建模吗?

        A:

        医学上确实有建模,现代医学和古代中医都有各自的建模方式。

        ### 现代医学中的建模

        现代医学广泛使用建模来理解和预测疾病、药物反应等。常见的建模类型包括:

        1. **生理模型**:描述人体系统的功能,如心血管模型。

        2. **流行病学模型**:预测疾病传播,如SIR模型。

        3. **药物动力学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 **计算生物学模型**:模拟分子和细胞过程,如基因调控网络。

        ### 古代中医的建模

        古代中医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可以视为一种早期的建模尝试。阴阳五行理论通过抽象概念解释人体和自然现象:

        1. **阴阳**:描述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寒热、内外。

        2. **五行(金、木、水、火、土)**:解释人体器官、情绪、疾病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 古代中医建模的特点

        1. **整体性**:强调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

        2. **类比推理**:通过自然现象类比人体功能。

        3. **动态平衡**:健康被视为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

        ### 哲学层面

        1. **认识论**: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解人体和疾病,现代医学则通过实验和数据建模。

        2. **本体论**:中医模型基于哲学概念,现代医学模型基于物理和生物实体。

        3. **方法论**:中医依赖经验和直观推理,现代医学依赖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总结来说,现代医学和古代中医都有建模,但方法和理论基础不同。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早期的建模尝试,强调整体和动态平衡,而现代医学则更注重精确和可验证的模型。

    • 用deepseek试了一下关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解读

      关于道家"性命双修"理论中"性"与"命"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化解析:

      一、传统哲学维度

      在《周易参同契》体系中,"性"(离卦☲)对应元神系统,"命"(坎卦☵)对应精气系统。两者构成《周易》"水火既济"的完美态(䷾)。内丹学奠基人张伯端在《悟真篇》中提出:"性命本非二,真铅何处寻",强调二者的统一性。但具体修行中又存在"先命后性"(北宗)与"先性后命"(南宗)的次第差异。

      二、现代科学对应

      神经科学视角:"性"对应前额叶皮层(DLPFC)的元认知功能,"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生理调节。fMRI研究显示,长期冥想者前额叶与边缘系统的功能连接增强(Tang et al., 2015),印证性命交互的物质基础。

      系统生物学模型:将"性"视为心理-神经-免疫(PNI)网络的信息调控中枢,"命"作为代谢-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二者通过迷走神经胆碱能抗炎通路形成双向调节(Tracey, 2002)。

      三、体用关系新解

      采用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分析:当以"性"为体时,其"用"表现为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的提升(Diamond, 2013);以"命"为体时,其"用"体现为代谢灵活性(metabolic flexibility)的优化(Goodpaster & Sparks, 2017)。二者共同构成生命系统的鲁棒性(robustness)。

      最新量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线粒体ATP合成酶旋转机制中的量子隧穿效应(Klinman & Kohen, 2013),与道家"先天一炁"理论存在惊人的拓扑对应,这为性命双修提供了量子层面的解释框架。建议结合超慢波脑电(infra-slow EEG oscillations)与HRV心率变异性检测,可量化评估性命双修的协同效应。

    • 西西河原先对中医的讨论有两个观点给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经络和组织液有关。

      另一个是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治疗作用。

      这两个观点都给人很大启发。

      这算是“友多闻”吧,是西西河的好处。

      留不住这样多闻的朋友,是西西河的遗憾吧。

      • 人是一个超有机体

        看您提到肠道菌群想起这句话。

        这不是我说的,是菲利普·鲍尔说的,并用做《如何制造一个人》一书中一节的标题:“人是一个超有机体:从细胞到群体”。

        菲利普·鲍尔是著名科普作家,曾担任《自然》的编辑超过20年。

        菲利普·鲍尔,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鲍尔曾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担任编辑超过20年,目前仍是《自然》的顾问编辑。他还是《自然 材料科学》《化学世界》等科学期刊的专栏作家。他撰写的文章见于《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新 科学家》等世界著名媒体。

        鲍尔已出版著述超过20部,这些作品都以科学为主线,涵盖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话题。其中《鲜艳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获英国技术史学会2003年度图书奖,《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获英国皇家学会2005年度科普图书奖,《优雅的方法:10个优美的化学实验》获英国科学史学会2007年度科普图书奖,介绍量子物理学的科普图书《毫不奇怪》被《物理世界》杂志选为2018年度图书。

        由于在科学传播领域的杰出贡献,鲍尔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认可,包括但不限于英国物理学会开尔文勋爵奖章、意大利科学交流基金会拉格朗日奖、美国化学会詹姆斯·格雷迪–詹姆斯·斯塔克奖。

        他的这本书《如何制造一个人》(英文名《 How to Grow a Human: Adventures in Who We Are and How We Are Made》)介绍了生物学、人体组织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2018年前)。书中有很多新颖观点,读完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人体不是一个由单一来源的细胞组成的,而是由多种DNA细胞组成的群体,除了您提到的肠道菌群之外,也可能包含其他人的细胞。比如母体中很可能包含胚胎的一部分细胞,反之也是如此。而且婴儿体内也可能包含其它胚胎的细胞(所以有人成年后也会发生“畸胎瘤”,包括男性)。所以作者更倾向于将人看成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体”。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制造人的“程序”有没有按既定方式执行的问题而已。但在本章的末尾,我想再讲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同样表明,把人体简单地视作受精卵内基因信息读取产物的观点大错特错了。发育为一个复杂人体所需的全部信息不可能被压缩储存在一个细胞中。人类社会复杂而多样,组成人体的细胞社会也同样如此。

        例如,对于异卵双胞胎来说,每个个体的体内都可能有来自对方的红细胞。红细胞是人体中一种特别的细胞,它们没有染色体。这些细胞不是由细胞分裂形成的,而是由骨髓中一种特殊的细胞转化而来的。红细胞有不同的分型,也就是血型,血型是由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的。通常,每个个体只拥有一种血型的红细胞,但双胞胎却可能同时拥有对应于两个人血型的红细胞。

        这一现象是美国生物学家雷·欧文(Ray Owen)于20世纪40年代首先在牛的异卵双胞胎中发现的。1953年,英国医生艾弗·邓斯福德(Ivor Dunsford)和罗伯特·雷斯(Robert Race)发现人也有类似的现象。一位被记录为“McK夫人”的病人在献血前的检验中被发现拥有两种血型的红细胞。McK夫人并没有在世的双胞胎兄弟姐妹,不过她告诉两位无比困惑的医生,她曾经有一个双胞胎兄弟,但他出生后3个月就去世了。导致这种混合血型现象的原因是双胞胎在子宫中会共用一套血液循环系统,因此他们的造血细胞可能会发生交换,这些造血细胞在双胞胎出生后会继续产生红细胞,并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持续终生。

        如果一个生物体拥有源自多个“生物个体”的细胞,并且这些细胞还能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那么这样的个体就被称为“嵌合体”(chimera)。罗伯特·雷斯在描述McK夫人的例子时创造了这个术语,他还承认他只是想让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有一些人类嵌合体的情况远比McK夫人极端。这些人的整个身体就像是由一块块“补丁”拼起来的一样,不同“补丁”的细胞来自两个不同的个体之一。这种嵌合体的成因之一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子宫中的两个异卵双胞胎的胚胎发生了融合。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生物体的细胞可以应对发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这些融合后的胚胎可以形成生理结构正常的个体,但这样的个体身上的细胞来自两对基因型不同的配子,因此被称为“四配子嵌合体”(tetragametic chimera)。这样的嵌合现象甚至可以发生在不同性别的胚胎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嵌合体生殖器官的类型将取决于在融合的胚胎中,哪一个的细胞发育成了生殖器官的前身。但从全身的特征来看,这样的嵌合体并不属于某一种特定的性别,而是两种性别兼有。

        胚胎和母体之间的细胞交换也能引发嵌合现象。我在前文中介绍过,胎儿与母体是通过胎盘相连的,胎盘中既有来自胎儿的细胞也有来自母体的细胞。胎盘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屏障,因此母体的细胞有可能进入胚胎并成为胎儿的一部分,而发育中的胎儿的细胞也可能进入母体中。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以上只是其一小部分。本书还介绍了“制造”一个人的其他技术,比如体细胞克隆、试管婴儿、细胞重编程、诱导干细胞等等。而且作者不仅仅是枯燥地介绍这些技术,往往还会深入到技术在文化和社会上的影响。

        如果我们认为生物体是由互相协作的细胞构成的“社会”,那么“病菌”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来自微生物界的入侵者。这样的病菌理论与细胞理论的政治含义形成了一种呼应。19世纪,路易·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证明,细菌等微生物是导致疾病的病原体,是“病菌”。此后,一代又一代人教育自己的孩子,病菌是一种可怕的生物,在自然界中,病菌无处不在,是人类的劲敌。一本1959年出版的微生物学读物的标题就是“人类与病菌的对抗”。这种想法并非没有道理,毕竟,科学家在1854年发现,霍乱是霍乱弧菌导致的。巴斯德和科赫的研究也证明,病菌是炭疽、肺结核、伤寒和狂犬病的罪魁祸首。这些肮脏的病菌能致人死亡,但使用石炭酸皂能清除掉它们。19世纪40年代,德裔匈牙利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建立了一套消毒程序,随后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也在英国建立了相似的消毒程序,这无疑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塞麦尔维斯却在当时受到了不公正的质疑和嘲讽(“说得就跟手术前洗手有什么区别似的!”)。

        这种关于疾病的新观点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政治影响。此前,人们认为疾病源自“瘴气”。这种观点认为,“瘴气”是一团污浊的气体,会导致一定区域内的人患病。当疾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理论被建立起来后,另一种关于责任与批判的理念也应运而生。1885年,一位法国作家把疾病形容为“来自外界,像一群苏丹人一样穿透人体,会为了入侵和征服而将人体摧毁”。从这可以看出,病菌理论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政治和种族含义。这类言语中充满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气息,常常将疾病描绘成一种十分危险的外来品,会对本国的文明产生威胁。赞同这种疾病传染性理论的人通常在政治上偏向保守,而自由主义者则往往对这种理论持怀疑态度。

        细胞理论描述了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事实,但它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定的道德、政治和哲学内涵,这些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之争”的本质。

        • 谢谢!很有启发,对于哲学上如何认识“什么是生命”很有启发

          生命在各种尺度上存在共生关系,小到线粒体、叶绿体,中到“太岁”这样的黏菌、真菌、细菌共同体,大到清洁鱼与大型鱼类,等等;或者寄生关系,不一而足。

          中国传统哲学天生适配以上自然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方法。所以中医对以上现象的态度是: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利用它。

          西方哲学传统上是二元对立的:既然细菌造成疾病,那么治病就要杀灭细菌——就这么简单。

          当然这只是对“细菌等微生物是导致疾病的病原体,是“病菌””这一段的感想,并不是想以此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臧否中医或西医。见笑了。

          • 即使是DNA,人类也有相当部分来自病毒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细菌在大多数时间对人体是“基本无害”的,它们只是和人共生在一起。有些病毒如果进入生殖细胞就会把自己的遗传信息写到人类DNA里,2016年美国一项研究认为占了人类DNA中的8%是远古病毒。

            此次的研究发现让我们对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简称HERVs)又多了一些了解。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感染我们的祖先之后,会将自己的RNA转化成DNA,然后嵌进人类的基因组中。引发艾滋病的HIV病毒和这些病毒同属于一种类型。

            随着人类一代代繁衍生息,这些来自病毒的DNA也在不断复制,一代代地遗传下来,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DNA。事实上,我们所谓的“人类DNA”中,约有8%都来自于病毒。有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序列甚至还对人类有所帮助。例如,有一段病毒基因能够让孕妇的身体为胚胎加上一层细胞屏障,保护胚胎不受到母体血液中毒素的伤害。

            科学家发现人类DNA包含远古病毒基因:约有8%

            病毒和宿主也有共生关系。

            例如,老鼠携带有多种疱疹病毒,这些病毒可能有助于老鼠抵御细菌感染,包括鼠疫。一个更奇特的例子是一种真菌病毒,这种真菌寄生在植物体内,如果离开了病毒,无论是真菌还是植物,都不可能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地热土壤中生长。有些寄生蜂的卵,离开了病毒就不能发育;另外一种植物病毒,当蚜虫取食的植物上过于拥挤的时候,能让蚜虫长出翅膀。

            有些病毒还可以用来帮助人类诊疗疾病,包括癌症。

            有一种奇特的病毒,90%的人都携带,却不引起任何疾病,它就是细环病毒。1997年,该病毒首次发现于一名日本肝炎患者体内,却从未被证实与任何疾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并感染各年龄段人群的病毒。是否携带病毒,与年龄、性别或者个人疾病史没有显著关联。

            但是,人体内的细环病毒含量,与人们免疫系统的抑制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在免疫抑制人体内,病毒的载量较高。因此,这种病毒可以作为免疫抑制的标志物。比如说,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需要用药物抑制病人的免疫系统,以减少排异反应。此时,细环病毒就像一个灵敏的检测器,可以用来检测药物的有效性。

            病毒感染可能也有好的一面

            尽管我们致力于减少病毒传播,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病毒感染并不总是坏事,慢性病毒感染实际上可能会给我们的免疫系统带来好处,并降低我们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例如:

            在肺部发现的某些病毒株可以帮助我们对抗呼吸道疾病,一些病毒的酶可以杀死一些抗生素耐药性的有害细菌菌株。

            一种与引起登革热的病毒类似的病毒与艾滋病毒阳性患者延缓发展为艾滋病有关。

            感染疱疹病毒可以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这些优势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化出来的,可以帮助我们在过去的威胁中生存下来,感染疱疹病毒的老鼠和人类都不太容易感染黑死病。

            虽然拥有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抗病毒防御系统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的目标是平衡,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消灭所有病毒。幸运的是,我们基于肠道的免疫系统非常善于区分对我们构成威胁的病毒和无害甚至有益的病毒。一旦确定了这一点,它们就会采取一些非常巧妙的防御措施,开始行动,以清除我们体内的问题病毒,比如,改变我们的身体环境,使其对病毒入侵者不那么友好,或者对病毒进行实际的捕获和驱逐,同时与那些对我们无害的病毒和谐共生。

            病毒是可怕的,有时可能要我们的命,病毒又不那么可怕,我们的身体里就生活着大量的病毒,它们甚至对我们的健康有益。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病毒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正是由于健康肠道细菌的减少、免疫反应的不平衡、压力过大的现代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最终将这种接触转化为疾病

            既然接触病毒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该学会与病毒共生共存,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完整和功能良好的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这既可以确保我们在面对一些新的病毒时不至于措手不及,大大提高幸存下来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分那些无害的病毒,不对它们发起攻击,让它们与我们共生,为我们的健康出力。

            当然,在大流行期间,我们必须对接触细菌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我们需要在保持与促进健康的微生物接触的同时,采取一些策略消除周围的任何病毒威胁。我们还需要给我们的肠道有益细菌提供适当的饮食,这样它们就能大量产生有益代谢物来帮助保护我们,同时我们要避免不必要的抗菌素的使用,因为这对我们的肠道细菌是毁灭性的。

              人类年幼时感染病毒,可能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为日后遭遇病毒感染提供保护,同时也可对免疫系统进行训练,不至于因过度反应而导致过敏。

              一些共生病毒也可为人体提供保护,防止其他致病性病毒的感染。据报道,一种与丙型肝炎病毒、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同属一个家族的病毒,居然可以减轻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症状。

              人体常驻病毒还有一个潜在好处,那就是它们偏爱快速分裂的细胞。研究人员观察到,在感染病毒的同时,一些自发癌症会出现消退现象——这表明,病毒可能优先感染癌细胞。为此,生物医学界已开始着手研发对抗人类肿瘤的溶瘤病毒疗法。病毒感染和癌细胞消融是否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目前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与大量细菌和病毒共生的漫长进化史,推动人类发展出了对许多病毒感染的适应能力——从细胞水平(驯化逆转录病毒基因、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到文化层面(调整生活习惯以减轻传染病所带来的负担),“与病毒共处”的生存策略无处不在。

            所以说中医的很多思想如“扶正祛邪”等仍然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

            病毒也是生物科研中常用的工具,前些年年取得重大进展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也是用病毒取得的。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领导的实验室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iPS的研究。

            他们把Oct3/4、Sox2、c-Myc和Klf4这四种转录因子引入小鼠胚胎或皮肤纤维母细胞,发现可诱导其发生转化,产生的iPS细胞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都与胚胎干细胞极为相似。

            2007年11月,由中国科学家俞君英领衔的Thompson实验室和山中伸弥实验室几乎同时报道,利用ips技术同样可以诱导人皮肤纤维母细胞成为几乎与胚胎干细胞完全一样的多能干细胞。

            所不同的是日本实验室依然采用了用逆转录病毒引入Oct3/4、Sox2、c-Myc和Klf4四种因子组合,而Thompson实验室采用了以慢病毒载体引入Oct4、Sox2加Nanog和LIN28这种因子组合。

            这些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2007年十大科技突破中的第二位。

            2008年,哈佛大学George Daley实验室利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把采自10种不同遗传病患者病人的皮肤细胞转变为iPS,这些细胞将会在建产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科学家还发现,IPS细胞可在适当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如变成血细胞,再用于治疗疾病。

            哈佛大学另一家实验室则发现利用病毒将三种在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引入小鼠胰腺外分泌细胞,可以直接使其转变成与干细胞极为相似的细胞,并且可以分泌胰岛素、有效降低血糖。这表明利用诱导重新编程技术可以直接获得某一特定组织细胞,而不必先经过iPS细胞这一步。

            2009年,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1月利用iPS细胞培育出小鼠—“小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合作完成的工作表明,利用iPS细胞能够得到成活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科学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iPS细胞或许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

            “诱导多能干细胞”为治疗心脏,脑,神经等以前认为不能再生的器官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 阴阳五行是通过类比而分类的子系统

      阴,像女性一样的子系统

      阳:像男性一样的子系统

      金:像金属一样的子系统

      木:像木头一样的子系统

      水:像水一样的子系统

      火:像火一样的子系统

      土:像土一样的子系统

      例如一个组织像金属一样结构严密,例如军队的组织很严密,那就是金,军人的五行属性为金

      例如一个组织像木头一样具有成长性,那就是属木的组织

      金的优点是组织严密,缺点是肃杀不近人情

      木的特点是温和生长,但是容易自由散漫,就像一个娇宠的孩子自由散漫

      因此木没有金来制约变成顽木,有了金就会成栋梁。

      这就是一种不同性质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平衡。

    • 网上一说中医有问题,就会群情激愤

      中医分为: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

      西医分为:传统西医和现代西医。

      仔细看传统西医,也是充满了“似乎自洽”的理论,这些西方传统医学的理论和“五行”相比不分伯仲。

      拿一块百达翡丽手表和一块苹果手表比较有啥意义呢?

      习大大说“不要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要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

      我说不要用百达翡丽手表否定苹果手表;也不要用苹果手表否定百达翡丽手表。

      得病了,愿意中医的人就看中医;喜欢西医的人就看西医。

      就我个人而言,我基本上得病都是去医院用现代医学那一套化验、x光、CT等等。望闻问切的中医我是暂时没有去看过的。

      • 其实很多都是行为艺术了

        中国新冠最后大放开的时候。

        为啥大家都去抢布洛芬,为啥没人抢中药?

        你说烂了也没用。啥东西好使,老百姓又不傻。

        老百姓啥时候看中医啥时候看西医,看几次西医看几次中医。

        家里有了肺结核的病人,你是像鲁迅一样去抓蟋蟀治疗,还是用三联疗法?

        人的命都只有一次。怎么对自己好谁也不傻。

        • 刚刚过去的事也要岁月史书,在你嘴里什么时候能客观谈问题?

          中国新冠最后大放开的时候。

          为啥大家都去抢布洛芬,为啥没人抢中药?

          这是广西百色2022年12月13日的报道,这个时间是不是最后大放开的时候?看看报道是不是没人抢中药?

          点看全图

          百色多家药店连花清瘟售罄,抗病毒、退热类药品热销

        • 不见得,譬如烫伤

          按照标准医学处理流程,应该是大量冷水冲洗。

          但是我在现实中遇到的人,90% 不这么干,而是各种偏方,牙膏冰块奶油酱油蜂蜜,东西方都是如此,而且很执拗,就是不肯老老实实冲水。

          我看过的所有科普文章,都是说大量冷水冲,简单直接,但是现实中就是少有人肯照做,甚至有人真做了报纸都会发文称赞。

          这到底是为啥?我也搞不明白。也许老百姓就是傻?

          • 大家都不傻

            淋生水,会细菌感染,伤口溃烂,所以传统上外伤不得碰生水,当然包括烫伤。

            大量冲冷水的意义,是冷却,防止余热扩大伤害,同时收缩毛细血管淋巴管道之类,防止或减少伤害扩大。我们小时候小烫伤的标准处理方法是涂口水最好直接舔,也是降温同时消毒。大烫伤,当然也是先消除伤害源,急救方法是童子尿,同样是降温加消毒。

            潜河友你的理解有误。

            后期处理,哪个医也要防止细菌感染。西医是消毒水清创,中医是药水清创,简单点是真茶水,就是我们喝的那个茶的水来清创,同时有消炎杀菌的作用。从实践上来说,中医处理外伤的理念,我觉得比西医先进。大量冲冷水,只有最开始的时候有用,并且有大用。

            扔你到非洲没自来水的地方,潜河友你用什么大量冲冷水?

            安利广东佛山中医院的陈渭良伤科跌打油,这个治烫伤真的好用,我用过的成药中最好的。有条件先第一时间冷水冲,越冷越好,然后涂这个陈渭良伤科跌打油。另外安利传统的茶油冰片或茶油石灰水治烫伤。有条件的不妨备点在家救急,又不贵,又耐放。

            从实践中看,治疗水火烫伤,中医完爆西医。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