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发个新主题,同一主题下跟帖数超标了 -- 老老狐狸

  • 共: 💬 248 🌺 1748 🌵 45
  • 发个新主题,同一主题下跟帖数超标了

    很多同学受改开叙事影响很大,在我看来,改开叙事既不唯物,也不辩证,更非历史。

    自说自话,梳理一下。

    通宝推:狂草舞茅,方恨少,一着,起于青萍之末,种植园土,
    • 俺打个岔啊

      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帝国。

      德意志,你这个偏安小朝廷,你忘记了祖上的荣光了吗。

    • 记忆深刻的是崩溃边缘

      粮库里可吃2年的存粮,既无外债,也无内债,少吃2两肉,建设成昆铁路。衣食朴素,精神面貌盎然向上,被硬生生的说成崩溃边缘。春天里青藏铁路停建,核潜艇停止迭代,大飞机、集成电路自行阉割……

      通宝推:死扛着,钱六,真离,
      • 造谣很爽吗?

        皖北苏北,到80年代末,农民午饭晚饭,还是红薯稀饭,都成特色了..

        80年代,上海小区隔三差五被敲门,要饭的农民,是真要饭,有条长口袋,一半装米饭,一半装米,一般心善人家的给半碗饭,或者抓一把米...就这样,要饭的都说农村比毛主席在的时候好多了...

        还''粮库里可吃2年的存粮'',你说这话,丧不丧良心啊...

        通宝推:笑看风雨,
        • 你住上海哪个小区啊?隔三差五?

          讨饭的确实有,安徽江西沿江而下的。但是隔三差五,那就太夸张了。你自己计算一下密度,就知道不可能。

          我的印象是一个月碰上一次最多了。大部分还不是敲门,就是坐着等人舍米给饭。

          农村公社崩溃,那么家里过不下去的人家,只有讨饭一途。这不奇怪,纽约,曼谷,资本主义都这样。

          • 说起

            要饭,想起淮河确实很怪,洪泽湖比周围还高,苏皖两省顶着这个地上湖一盆水,有了洪水又没法排放,真该趁着现在工程能力强,经济又不振的时候,把洪泽湖排光。

          • 我们粤北穷远山,所以一年只来一次

            基本上是夏天,走大水。每年都有这么一次,可以说是成建制的,安徽人,发洪水,就来讨饭,一般去集镇,大约五七天就不见了。

            很清楚记得我妈有次跟我说,他们人都很好,有吃的都优先照顾小孩子。

            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应该是80年前,后也后不到一年。

        • 最后一句话也不算全错

          ''粮库里可吃2年的存粮''这句话很可能是对的。不过粮库里的粮食已经不属于农民,农民吃不上。当时农村要交大量的公粮(免费,相当于农业税)和低价向国家出售余粮,所以粮库里可吃2年的存粮,但是农民在青黄不接饿肚子的时候要吗硬挺,要吗向国家买返销粮,返销粮的价格高于卖余粮的价格。

          • 80年代后期确实陈化粮多

            城市户口可以低价买陈化粮,我们学校食堂就买这种陈化米做饭给学生吃,再把收到的学生带的新鲜大米拿到市场上卖掉。

            同学家农转非后每月买供应的陈化粮喂猪,后来怕没收承包地又转回农业户口了。

            我们是江淮粮食主产区,一些人口多的家庭,青黄不接时会向邻里借粮、借稻草。

            夏天讨饭的少,淹完水退了还要抢种,顾不上出门讨饭,冬天才多。

            • 我感觉小孩子大概不知道这事

              那米很碎,起码应该不是一年陈。

              • 不见得

                那米很碎,起码应该不是一年陈。

                也有加工水平和品种问题。

                记得小时候很多时候吃的都是表哥从家里拿来孝敬老人的新米,仍然很碎

                反正依稀记得成都地区的米应该是很碎的

                • 绝对是陈米,水洗都不起来

                  直接下锅底,搅都搅不开,新米不可能这么重啊。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