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经济节选) -- 多余6688

  • 共: 💬 118 🌺 347 🌵 3
你都很好了,起码在这个话题相对客观,正好咱们还都有兴趣,也能

好好聊。你很实在了,比自以为是河友实在。

我看是主要是凤阳不满意,安徽省委也不太满意,所以就让凤阳收了这些合资厂子,哈哈哈。

我感觉安徽省委对小岗村是不满意的,除非必要的国家的援助,大部分他们都没收了。

这个公安等捣乱,大概率是凤阳的问题,小岗村就是占便宜没够的。但是不敢对抗凤阳。

严宏昌和严俊昌哥俩都不是东西,斗了几十年了,哈哈哈。外面上级也是和稀泥,我估计这事当地不是秘密了。

他俩互相拆台也是经常事。

所以,爆炸查不出来。

https://news.sina.com.cn/o/2005-06-20/10096220973s.shtml

200万修柏油路方便领导视察(组图)

news.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0:09

200万修柏油路方便领导视察(组图)

这份21个手印的协议书被“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老人称为事后伪造的冒牌货。

“大包干”纪念馆昨日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馆,目的是为了纪念小岗村村民在历史上的壮举,更为重要的是,小岗村期望以此推广“小岗”这个品牌发展旅游业,并进而改变小岗村“一步跨越温饱线,二十几年未进富裕门”的尴尬境地。

策划/窦丰昌 文、图/记者 苗晨波

外村人认为小岗快掏空家底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出租车司机刘师傅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穷得不能再穷。”刘师傅介绍,在他们这些外村人眼里,小岗村的村民已经习惯躺在原来大包干的功劳簿上,而且慢慢地越来越懒,所以以前的那一点家底都快被掏空了。

“看着小岗村现在这个样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作为第二代‘大包干’人,我们实在不想把小岗村这个牌子给砸了。”现任小岗村村长的严德友对本报记者说。

严德友是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的四儿子,他30多岁,是个敢作敢为的农村基层干部。2003年,他毅然辞去了镇党委副书记一职,回到小岗村参加村长竞选:“看到小岗村现在还处于解决温饱后的阶段而不能尽快走上富裕之路,作为小岗村人、作为‘大包干’精神的传人,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的家乡出力。”

“乱放卫星”用嘴巴“造”企业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村民透露说:“有些干部喜欢搞花架子,在以前的荣誉面前不是特别清醒,在上级领导和媒体面前‘乱放卫星’,村里明明没什么企业,却敢在外人面前吹嘘,用嘴巴‘造’企业。”

严德友说:“面子问题害死人啊!我们必须面对小岗村的现实情况,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要敢于自己揭开自己的伤疤,然后找到解决小岗村存在问题的新办法。”

基层干部选举出现“怪圈”

老好人不干实事才能当选

严德友说:“在镇上当干部,我还有工资。而回到小岗村担任村长,我不拿村民一分钱,还要为日常工作倒贴。”基层干部进行民主选举之后,出现了一个怪圈:下一届村干部要想被村民选上台,就必须当一个老好人而不干实事;村干部如果干了一些实事,势必会得罪一些村民,这样就不可能在下一届村委会选举中胜出。“这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严德友说。

严德友称,尽管基层工作不好做,但是他仍然对前景满怀信心。包产到户之后的农村已经处于“一盘散沙”的地步。小岗村村民“小富即安”思想根深蒂固,村民中普遍有这样的想法:“床上有被盖,桌上有韭菜,何必出去找罪受”。严德友说,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走出了第一步,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但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小岗村并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迈出发展的步伐。

严德友介绍,小岗村的村民很难接受新事物,村里出头好不容易从外面引进一个项目,集资的时候,想让村民拿出一点钱来很难。“有时候项目刚刚上马,村民们就开始嚷嚷着要分钱、要收益。目光短浅自毁前程啊!”中国的农民怕穷,更怕被人不明不白地欺骗。严德友说:“我能理解村民这种想法,但要想从根本上找到出路,就要与小农意识决裂,再也不能因小失大了。”

严德友已开始带领村民一步步摸索走向小康的发展之路。现在小岗村108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开始种植葡萄,而且他们开始学会了如何打“小岗”这张名片,把他们生产的葡萄命名为“小岗葡萄”,去年25万公斤葡萄成熟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仅此一项,村民就可人均增加收入1000多元。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深刻剖析小岗现状

“21个血手印”属事后造假小岗成“样板”开始说假话

有的干部把小岗村当作自己的政绩工程来“关心”。花了200多万元修建的一条8公里的柏油路,是为了便于领导前来视察;在小岗村村头修建巨大的牌楼,是为了显气派;在“友谊大道”两侧修整各家的院落,把后面破烂的房子遮拦起来,以免影响观瞻。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了1978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严俊昌老人。年近70岁的严俊昌老人谈起当年的事情仍然慷慨激昂。

记者:您能谈谈当年18个手印的事情吗?

严俊昌:当时穷极了,我当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和副队长严宏昌等18户户主在严立华家秘密按下了18个手印,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当时小岗村每年秋收后都有人出去讨饭,不再想办法是不行了。

记者:您还记得当年“血手印”上的内容吗?

严俊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我们都没上过几天学,上面的字有的是错别字,句子也不太通顺。

记者:“血手印”据说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了?

严俊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确收藏有一份,但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那份上面有21个手印。而且,我们当年是在一个小学生写作业的格子簿上按的手印,现在那份根本就不是。

时任村长一手包办造假

记者:那是怎么回事?

严俊昌:因为那份是假的。我们18户户主按的手印,怎么能是21个呢?当年小岗村开了大包干的头后,全国开始推广。上面有记者来到我们村说,中国革命博物馆想收藏当年的协议书。时任村长的严宏昌就一手包办了,从前言到签名,都是他后来找人作假的。而且他还把自己的名字提出来放在所有人名字上面单独成行,所以才会有现在的21个手印。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